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 袁玲玲 陆红梅
2017年08月18日15:20 来历:群众网-群众健康网
入秋今后,天气逐步转凉,同时天高气爽,空气枯燥;传统中医学把这类天气特点称为“秋燥”。秋燥可致使皮肤枯燥皲裂、毛发脱落、唇干舌燥等。对于秋燥,中医养生有哪些应对办法呢? 1.皮肤枯燥要保湿:秋天天气枯燥,皮肤在枯燥的情况下出格轻易枯燥、瘙痒甚至皲裂。这个时辰我们首先要做的的工作就是补水,天天多喝水,也可以多喝逐一些减缓秋燥的汤水;然后手提包里带上一瓶保湿的喷雾,经常喷一喷皮肤,连结湿润。洗澡后,应实时涂抹身材保湿乳液,削减皮肤的水份丧失。 2.调畅情志精神好:进入秋天,人们目击凄风冷雨、花卉枯萎、秋叶飘零、万物冷落的气象,心中常会涌起悲秋、凄凉之感,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易发生烦闷情感。可谓是“艰屯之际”,悲秋可损伤肺气,对机体的免疫功用形成侵害,使机体抗病才能下降。是以,重视调摄精神为春季养生之要务。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悲观开畅,宽大豪迈,恬澹安好的性情。要收神敛气,连结心里安好,情志和蔼,避免或削减春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其主要只管多晒太阳,入秋后,日照时候削减,褪黑激素相对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排泄遭到抑制,人的情感处于低落状态。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耀,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天天保证半小时以上。 3.滋阴润肺调饮食:秋天天气枯燥,除了可致使内部的皮肤枯燥皲裂、毛发脱落、口干舌燥,还轻易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内外,春季还可出现大便燥结。为避免秋燥,春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像鸭肉、海参等食品为此时润燥佳品,鸡肉、猪肉、牛肉、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对于羊肉、狗肉等温热食品,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只管少吃。 同时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量,热量摄取大大增加,人体内会积极地贮存御寒的脂肪。人们略不谨慎,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原本就瘦削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瘦削者春季更应留意减肥。首先留意饮食的调理,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品,如燕麦、藊豆、胡萝卜、番茄、黄瓜等。其次饮食宜平淡,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西兰花、藕、银耳、梨、芝麻等。 4.劳逸适度解秋乏:俗语说,春困秋乏夏瞌睡。官方还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这句话在老人身上特别明显。中医以为炎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以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致使脾虚、胃虚、气虚,秋乏是抵偿夏日人体超凡消耗的庇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候的调剂与顺应,秋乏会自但是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影响那时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纳响应的防治办法。首先,要停止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挑选,但起头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步增加活动量。其次,尽能够连结夜间充沛的就寝,而且要对峙昼寝。做到劳逸连系,有助于防备缓息争秋乏。 5.秋冻也要避风寒:“秋冻”是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一定要做到“秋冻”有节。立秋后,气温日益下降,昼夜温差逐步增大,北方冷空气会不竭南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动身,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增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用,进步机体抗寒才能,有益于防备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但假如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还是薄衣单裤,极易遭到严寒的刺激,激发伤风等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当令地增加衣服,御寒保暖。 我们以黄帝内经来作为我们的养生主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夙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