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想起了吃的话题。特发拙文《春节忆吃瑣谈》,请列位网友赏阅

[复制链接]

初级会员

主题
114
回帖
130
精华
0
积分
2419
爱豆
2419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8-2-14
最后登录
2018-2-14
发表于 2018-2-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忆吃瑣谈
嵇钧生
春节快到了,想起了吃的话题。

我的本籍是扬州杭集农村。束缚前,在苏北贫瘠的地盘上,只能种旱地作物,如麦子、山芋之类。还有一种“淮麦”,磨成面俗称“釆子”,做馒头面发硬,欠好吃,可是煮粥时放入锅里可以增加粘稠度。那时有一句俗语,叫做“早上煮一锅,吃到鸡上窝”。意义是天天一锅水一把米煮成一大锅,开锅后,将一把“采子”调成糊倒在锅里一搅,就成了有一定粘稠度,稀浆糊似的“采子粥”。就这样从早晨喝到薄暮,从年头喝到岁尾,半饥半饱地过日子。

因而小时辰总是盼着过年,由于那时能吃点干的,偶然还能到杀猪的人家割个一斤半斤的肉或下水,使常日半饥半饱的肚子,几多加点油水。

那时新年风俗,不管有钱没钱,草房瓦房,总要就教书师长写几副对联。其内容是终年沿袭下来的。例如,大门上经常是“朝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不足”,并非论能否是“春常在”、“庆不足”,只不外依靠着对新一年生活的期盼而已。而房门框上多数是“梁家佳耦眉齐案,郭氏儿孙笏满床”,至于住的人是福寿双全,还是鳏寡孤独,那就不管了。现实上很多人底子不晓得对联的寄义。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副贴在灶间的关于吃的对联:“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和谐百味香”。虽然夸张了些,但对仗寓意都很好,很有兴味。但现实上,非论是日寇占据的沦亡期间,还是抗战成功后的内战期间,对于贫瘠的苏北农村,大大都人家终年半饥半饱,即使是少数相对富户,也难以做到“五味和谐”,何谈“百味香”?。但它说出了烹饪的哲理,表达了人们的期盼。

六七十年前的往事,现在想起来已恍如隔世,似乎成了天方夜谭。可是每到年节,沉在脑海深处的记忆还是会不由自立地蹦出来。

提到往年的吃,我还会想到我的表哥讲的一个故事。他是抗战成功后由重庆迁回上海的交通大学门生。交大是一所公立黉舍,那些公费生大都家境清贫,吃饭八人一桌,平常是青菜豆腐,缺少油水。只要每星期五午时“打牙祭”时,才能开次荤,有一碗带骨头和皮的红烧肉。这样一来,饭桌就成了“疆场”。因而门生间便传播了一个顺口溜:“菜来先观望,手稳心莫慌,人多休啃骨,肉完快泡汤。”穷门生的寒酸相被描画得淋漓尽致。

上个世纪五十年月,我从江苏省镇江中学结业,考取清华大学,来到北京。最初炊事免费,天天有荤,吃的远非束缚前大门生所能比的了。但就一般居民而言,生活仍不敷裕。记得暑假时,曾到一位北京人家做客,仆人用韭菜馅饺子招待。当谈及生活时,他说:“日子不错,黄瓜常吃,韭菜老吃,饺子一年到头吃。”那年头,隆冬时节,黄瓜、韭菜都很奇怪。依照侯宝林相声里的说法,老太太买黄瓜是要先掐下瓜头试试苦不苦后再买的,也只是买一根半根地切成薄片放在汤里调味而已。可以“常吃”,生死水平实在不低。冬韭更属奇怪之物,可以“老吃”,自不简单。饺子是北京人待客的佳品,平常可贵一尝,要能“一年到头吃”,生死水平更非一般的了。

正当我信以为真时,大师却哈哈大笑起来。本来,所谓“常吃”指的是“长吃”,也就是,要到黄瓜长(zhang)长(chang),成了贱价的拉秧老黄瓜时才有口福吃;至于韭菜,只要长老成了不值钱的“过肠草”时才能享用;而饺子,凡是只是一年到了头,也就是等到过年节时才舍得吃的。北京人的诙谐,尽显于此了。

鼎新开放今后,人们的生死水平比年延续进步。隆冬尾月,大白菜早已不再是当家菜。到菜市场转转,新颖素菜,鸡肉鱼鸭,满目琳琅,丰富的菜篮子早就使我们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常吃”,“老吃”和“一年到头吃”了。与亲友爱友相会,一路到饭馆聚餐已属常事。平常在家,对吃也越来越讲求,做到“五味和谐百味香”再也不是难事了。
水涨船高,群众生死水平的进步正是我国经济迅猛成长的一个写照。在新春到临之时,我们完全有来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道为首的党中心带领下,全中国群众一定可以团结分歧,尽力扶植,断根蛀虫,从而使大师都能吃得更好,把我们的祖国早日扶植成为一个繁华兴盛、民富国强的巨大国家。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