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会员
- 主题
- 0
- 回帖
- 0
- 精华
- 0
- 积分
- 2
- 爱豆
- 0 个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4-9-28
- 最后登录
- 2014-9-28
|
镇江城里的“故乡”情结
在我们这座城市里,随着一个个新楼盘的开辟,很多家庭前后从老小区或小街小巷搬进了新楼盘。我们家也一样,在2011年前后,从老小区里的“故乡”搬进了北部滨水区的“新家”。
实在,“故乡”靠近四牌楼和五条街,位置蛮好的。1995年春节前刚刚住到“故乡”时,北边的万古路和南方的千秋桥街还很老旧,贸易网点也不多;但待我们家前些年搬出时,那边落发门步行3-4分钟间隔内,已经有三家银行的镇江总部一家大中型当地“万方”连锁超市和一大片贸易步行街了。方便生活的小店小铺就更多了,菜市场、烤鸭店、彩票店、拍照馆、剃头店、卤菜店、茶叶店锅盖面店、炒货店、磁器店、包子店、鸭血粉丝店等包罗万象。
还记得刚搬进“故乡”时,出门步行3-5分钟,还有一所中学(市十三中学)、一所小学(五条街小学)。不外未几后,那所中学革新成了“镇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小学革新成了“镇江市老年活动中心”,本来的几十间课堂改成了老人们在这里唱歌舞蹈、下棋打牌、停止体育锻炼等活动的空间,人气很高,在老人们心中是愉快养老的最好去向。
大要在好几年前,无意中发现我妻子一个因拆迁已经从千秋桥街的“故乡”四周搬走有了一段时候的朋友,居然还在“故乡”四周楼下的一个麻将室里“苦战正酣”。我问妻子,“她不是早就拆迁搬走了吗?”妻子说:“她在这里时候住长了,街坊们都熟悉几十年了,习惯了这里的情况和空气,一向在这里玩。”
“故乡”四周还有家“小陈发艺”剃头店,十几年间,由于房租、拆迁等缘由,小店搬了三、四次家,可总也离不开那一带。我就此就教店东小陈,他说,“在这里好多年了,顾客都熟悉了,有豪情了,相互都离不开了。”记得几年前,又因各种缘由,他的“小陈发艺”又搬到了四周的医政路中段,顾客还是“故乡”四周那一批老顾客。前些日子,我又一次从在焦山风光区四周的“新家”,赶到“小陈发艺”剃头,正干上他在为一位高中生样子的小伙子剃头,他告诉我,小伙子家本来也住在万古路一带,从小就在“小陈发艺”剃头,几年前百口搬到丁卯一带去了,但小伙子每次剃头回是“雷打不动”地从丁卯赶到这里来请小陈“打理”。
还记得千秋桥街中段有一家“鸭血粉丝”夫妻档,经营最少20多年了。记得一次摊主指着一边坐着吃鸭血粉丝汤的一位30岁左右的密斯对我说,你看,我们这是在这里做几多年了啊?昔时她上小学时就常来这里吃我这鸭血粉丝汤,现在都成婚成家搬走了好几年了,回外家还忘不了来帮衬一下。
当时,我对他们的“故乡难离”、“故乡难舍”似懂非懂。后来,当我自己也从“故乡”搬走后,才几多了解了他们这“故乡情结”。
新房虽然屋子宽阔了,但生活却不那末方便了。从自己楼下到小区门口步行也要7-8分钟,周边的贸易网点也很少。出门10分钟旅程虽然有个菜场,但摊位少、品种少、菜价也不低。因而乘坐公交车卖菜去,虽然沿途也有二、三个大的菜市场,但自己还是不知不觉中乘到“故乡”四周的“大市口北站”下车,到“故乡”门口的“万方超市”或四牌楼菜市场买菜。这里一切都是那末熟悉、那末亲热,都是自己之前看惯了的场景:“小陈水面店”还是那末忙,菜场门口2家烤鸭摊照旧是一家顾客多、一家顾客少些,磁器店还开着,拍照馆却搬到马路对曩昔了。万方超市东面不长的小路里,“杨大海包子铺”买卖还是那末好,路边设摊卖豆制品的妇女、卖鸡鸭的夫妻档、卖蜂蜜的农妇,自始自终地一字排开,路边修车徒弟还很认真地和我打了个号召。
现在,我根基每个月都要借到“小陈水面店”买水面、大概是到“小陈发艺”剃头,到“故乡”四周闲逛一次,呼吸一下“故乡”的空气,享用一下“故乡”的温度,感受一下“故乡”的空气。假如一段时候不去,心里就有空落落的感受。在一个地方住久了,熟悉了,习惯了,亲热了,总是难以忘记,总是想重温素交,这也许就是城市里的“故乡”情结吧。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