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已久的石闸、“尸解桥”石桥重现郊区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有了“新发现”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0-11-1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扬子晚报网11月10日讯(通讯员 宁娜 记者 万凌云)10日,镇江市博物馆公布消息:由镇江博物馆承当的镇江市会莲庵街片区地块棚户区革新项目(一期)钓鱼巷以西、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观察勘察及挖掘项目,今朝已经过江苏省文物局构造的专家验收。

尘封已久的石闸、“尸解桥”石桥重现郊区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有了“新发现”-1.jpg

新发现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位于会莲庵街北侧,北临镇江长江路,东至河北街、南至会莲庵街,西靠东方诚园。南北长约300米,工具宽约125米,项目占空中积37500平方米。在这块考古工地中,发现有房址、石桥遗址、河流遗址、石闸遗址等。

其中,本次考古发现的石闸、石桥遗址引发了专家的关注。

尘封已久的石闸、“尸解桥”石桥重现郊区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有了“新发现”-2.jpg

该地块考古发现的石桥遗址为平板石桥,大致呈工具向。桥面石晚年移除,现仅存一块,残长约4.1米、宽0.69米、厚0.34米。桥体全长约17米,宽4.7米,仅存工具桥墩两侧的石墙,错缝垒砌,面滑腻,石与石之间采用糯米纸嵌缝。

按照该地块考古挖掘的另一块石碑上可知,该桥名为“尸解桥”,当属清代石桥。

本次考古发现的石闸遗址,叠压于石桥之下,呈工具向。由东、西闸墩和闸口组成。东、西闸墩总长约21.6米、南北宽约15.4米、高4.7~5.2米。其平面呈两个梯形,均由石墙和夯土组成。石墙采用了工整石块一顺一丁错缝叠砌,石与石高低之间用石灰、糯米汁做粘合剂,横向之间凿有燕尾槽,并用铁锔扣加以牢固。

尘封已久的石闸、“尸解桥”石桥重现郊区 镇江市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有了“新发现”-3.jpg

石墙内侧填筑巨细各异块石,上窄下宽贴附。夯土为两层,上层呈灰泛黄色,质地紧硬,含碎砖粒、木炭灰,石灰渣,厚约4.2米;下层土色灰黑 ,质地紧,含木屑、木炭灰、少许贝壳,厚约1米。闸口由闸槽、闸底木板组成。闸槽,平面呈“凹”字形;宽0.25米、进深0.19米、高5.2米。闸底木板,位于闸槽底部,工具长约7米、宽约9.6~14.8米。因石闸叠压于尸解桥下,故暂猜测其年月不晚于清代。

按照史料记录,嘉定十一年(1218),镇江闸口水道淤塞,原有通接潮汛、调理启闭的五闸也是以“积岁不开,木玘(qi)石泐(le)”。因而南宋知府史弥坚在修复甘露港的进程中,调剂了入江沟渠结构,不再相沿上闸之东的北上古道,而是移至下闸以东,再转向东北一线入江,并又在沟渠上建了高低两个闸,这样可以靠近归水澳及转般仓,便于取给水及转运飞行。

此外,斟酌到二闸之间不能包容很多船只停靠、避风,另在镇江甘露寺前的北固山西侧因势造秋月之潭,作为船只停靠、避风的口岸。这样旧有的水闸也全数增筑、修缮一新。其中,新建的上闸又称“内闸”,《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关津”载“史弥坚置,后改建尸解桥”。故而“尸解桥”地点位置,也是南宋甘露港沟渠的重要坐标。

“尸解桥”和石闸的发现,对研讨镇江长江及运河的历史文化、镇江水域及航运的历史变迁等,均有侧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代价。是以,相关范畴专家倡议将此次会莲庵街以北地块考古发现的石闸、石桥原址庇护,依法将其挂号公布为不成移动文物,并落实庇护办法。

校订 盛媛媛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