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0-12-4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1.jpg

墓庙神龛内危坐着潘承家塑像

台海网12月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南安市乐峰镇炉山村慕美山头有一座古墓,俗称“家爷墓”,又称“蝴蝶墓”。这座古墓为清康熙年间钦赐祭葬的武将墓,迄今已有300年历史。墓的仆人原是广东碣石总兵,他生前曾屡次遭到康熙帝的宠眷优嘉。一位总兵缘何能让康熙帝喜爱有加,明天就让我们一道步入那段历史……

庙墓一体的“蝴蝶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仲春,清代名将姚启圣霸占海澄、金门、厦门,被授与世袭骑都尉。那时台湾方面,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暗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朝廷,康熙决然拒绝郑克塽的求和之请,命福建海军提督施琅筹划攻打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师在澎湖海域消灭明郑军主力,占据澎湖。这是收复台湾进程中一场决议性的海岛攻防战争。在郑军设防周密、军力匹敌的情势下,划船涉洋的清军,依靠攻坚获捷,仅用“七日两战”便获得了击溃郑军精锐、攻占澎湖列岛的光辉战绩,这在天下军事史上也实属少见。

这场海战中,出现了诸多勇猛将士,其中就有一人名唤潘承家。他原为厦岛海军一员,因谙习水务,被提拔为小头子。时逢施琅征剿澎台,潘承家隶属铜山游击将军麾下。在澎湖战争中他表示英勇,“出死力,立奇功”。得胜后,朝廷论功加赏,加封潘承家左都督衔,分补江南,录江南镇海将军。从这刻起头,潘承家踏上了青云直上之路,并终极官至总兵之职。

在现今南安乐峰镇炉山村的慕美山上,有一座外形怪异的古大墓,当地人称之为“家爷墓”,又称“蝴蝶墓”。说怪异,实在是由于它属于“庙+墓”的夹杂体。从远处看正面,你会以为是座闽南庙宇。走近才发现,这座庙现实与一座墓是相嵌相融的。庙内的神龛位置,正是墓碑地点位置。据蝴蝶亭管委会成员潘祝成先容,“家爷墓”为潘承家与其夫人的合葬墓,近年又历新修。墓体呈龟状,用绿辉花岗岩打造而成。墓身的前方有一间小庙,重檐歇山顶结构。庙内供奉着潘承家及其夫人塑像,其背后的墓碑上书“皇清 总兵官左都督潘公承家、诰赠一品夫人郭氏之墓”,碑额处还有“钦赐祭葬”字样。龛的上方有泥塑“四代一品”描红大字。龛前置有一供桌,用来放置香烛和祀祭等物品。在庙正门门楣上还有“皇清一品总兵潘承家墓园”鎏金大字。

“家爷”是潘氏族人对潘承家的敬称,但为何他的墓又称“蝴蝶墓”呢?听说这是由于该墓自古相传为“蝴蝶穴”,是一块风水宝地,故得此称号。古墓晚年曾遭破坏,庙前石埕原立有1对石将军、1对石马,俱被盗,现存物为仿制品。今蝴蝶墓石埕下方有一对六角形的凉亭,称“蝴蝶亭”。

值得光荣的是,潘承家墓中的墓志铭尚存(听说今被封存保管),多年前曾取出摄影,留有照片。从照片上看,这块墓志铭由两方巨大的岩碑组成,正反两面刻字。铭碑上有双龙戏珠图案,启首处雕刻“钦赐祭葬 皇清诰授荣禄医生、镇守广东碣石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仍带余功二次加一级、师六潘公暨原配一品夫人郭氏墓志铭”字样。此墓志铭是由“赐进士身世、中宪医生、通政使司左通政叔锦稽首拜撰文;乡进士、文林郎、知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事、弟晋龄稽首拜篆额;赐进士身世、文林郎、知贵州思南府印江县事、弟晋晟稽首拜书”,撰文、篆额、书文者都是名流,应当说规格颇高。墓志铭中对潘承家的身世、行状都有较具体的记叙,对于领会这位历史人物,帮助极大。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2.jpg

山门楣上还有“皇清一品总兵潘承家墓园”鎏金大字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3.jpg

墓前有“蝴蝶亭”

凭机智英勇著名军伍

《南安县志·卷之二十八·人物志之四·清武宦绩》载:“潘承家,字可钦,芦村人。”而据《潘氏族谱(古谱)》《南州笋江炉峰潘氏族谱》载,潘承家字可钦,号师六,为潘日升之子,母为陈氏。承家生于顺治己亥(1659年)八月廿五日,其诞生地为南安芦村。明清期间的“芦村”范围很大,包括今湖内村、炉山村、炉星村、炉中村等,潘承家正确的诞生地应为今湖内村。

说起他的童年,那是一段很是凄凉的履历。其墓志铭曰:“公三岁而孤,七龄母夫人又见背,单承遭乱,不能负荷先泽。”即3岁失怙,7岁亡母,又逢战乱时势,底子没能享用家庭的暖和。族谱的记录略有分歧,谱称:“(承家)幼孤苦,家贫母嫁,孤单无依。叔怙恃不能抚爱,无法浪迹求生。”因晚年失怙,母亲再醮,叔怙恃也有力抚养他,故而漂泊为生。在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情况下,承家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身材一天比一天强健、壮硕。这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青少年时的承家已经“状貌魁梧,举止超爽”,是个极为潇洒的硬汉形象。这时,“识者器之”,有明眼人指导他“投厦岛海军”博个前途。承家服从了这一倡议。在厦门海军营中,承家刻苦练习,谙习水务,渐渐便凭仗机智英勇而著名于军伍当中。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三日,为收复台湾,靖海侯施琅在铜山龙吟宫(即今漳州东山天后宫)举行祭江誓师仪式。临战之前,承家所属海军归铜山游击将军陈霸占批示,承家因常日练习表示优异,被委以水军把总之职。六月十四日辰时,施琅率领海军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舟发铜山,开启收复台湾的战争。在澎湖海战中,潘承家地点海军虽更多的是承当守备之责,但他还是展现了自己出色的水上作战技术,英勇拼杀,屡立战功。收复澎台以后,论功加左都督衔(虚衔),录江南镇海将军,补镇江标京口营(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右军千总。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4.jpg

康熙曾御书《观骑射》一诗赠予承家。今在承家墓的庙殿内另有此诗匾(仿制品)。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5.jpg

潘承家故宅正殿高悬“四代一品”匾额

瓜州冷静救下康熙帝

“瓜州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这是元代著名散文家贡师泰《朱仲文编修还江西赋此》里的诗句。自古以来,瓜州古渡口(位于扬州市京杭运河下流与长江交汇处)扼江河咽喉,是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关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天子对瓜州的一次出巡,再次让承家崭露头角。

那年,康熙圣驾南幸至瓜州古渡口,正坐在御船上悠哉游哉欣赏风光时,忽遇狂风高文,船帆被吹歪将折,眼看船有倾覆之忧。潘承家自他舟上一跃而上御船,庇护康熙逃离将倾之船。《南安县志》对此事的描写极简单:“清圣祖南巡至瓜州,风起波涌,承家跃上以护圣祖。”潘承家墓志铭为了避忌也语焉不详:“癸未(康熙二十二年)春,翠华(即康熙帝)南巡至瓜,公监押皇船接江行,微有风作梗帆侧,公扈从心敬,于所乘舟奔腾以护。”而潘氏族谱内的承家人物列传的载述则较为详实:“康熙癸未,圣驾南幸至瓜州,倏有狂风,公自他舟奔腾以护……公念风信,忽自他舟跃上御舟,中心相去丈余,赶紧奉请驻跸易舰。上倚公肩登舰。少顷风作。由是宠眷日优。”可以看出,前后有两次风作,第一次大风起时,把风帆吹歪,这时康熙帝仍待在御船上。负责保镳使命的承家擅识信风,晓得还会有风至,赶紧跃上御船,请求康熙易船而行。果不其然,就在康熙换船以后,大风又至。虽然文中没有言明本来的御船能否倾覆,但连系后来康熙对承家的欣赏与感激,笔者猜测该船极能够是翻沉了,只是出于讳忌不提而已。

康熙获救后,特地具体询问了承家的前后交战履历,并命承家解衣,观察其身上遍地伤疤(应是在澎湖战争中留下的)。看到承家满身伤疤,康熙不由赞叹道:“好汉!”第二天,在驾幸焦山(镇江市的一处岛屿)时,康熙对皇太子和亲王们说:“(承家)此上将材也,他日可大用。”不但如此,在康熙銮驾至常州时,他对承家惦念不忘,命赐食品给承家。未几到了淮安,他又想起承家,爽性挥毫御书唐代李益的《观骑射》一诗:“边头射雕将,走马出中军。远见平原上,翻身向暮云”赠予潘承家。眷宠以致于此。现在在潘承家蝴蝶墓的宫庙内,尚悬挂着一红底金字匾额,匾文即为康熙御赐的《观骑射》诗。据先容,该匾为复制品,原匾已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月。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6.jpg

潘承家故宅位于湖内村宫埔角落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7.jpg

“蝴蝶墓”庙与墓相嵌相融成一体

尽心极力保障海域靖晏

康熙与潘承家的联系并未就其中断,相反君臣二人关系和谐,渐若知音。在瓜州救驾以后,潘承家升授京口右营守备。他勤于练习水军,同时“防捕盐枭”,表示卓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春,康熙再度起驾南巡。此次间接要求承家一路相伴护驾。成果承家整整数月陪伴在康熙左右,后获赐御书,并获赐金子、食品与人参,“纷歧而足”。未几,承家便被“委公署左军游击篆”。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再度南下,潘承家照旧驾舟护送圣驾。康熙一见他喜不自胜,说道:“尔来了么?”据墓志铭载,此次康熙对承家“宴赉金帛药饵宝贝有差”,而且还让“皇太子赐御笔唐诗,大亲王赐视匾额”,赐奖优加。没多久,承家即有海军右将军游击之擢,仍授以左都督职衔,准带一品服,诰赠三代及自己(意为四世),诰封其妻荣禄医生、一品夫人。又是加赏,又是升职,又是诰封,承家享用的报酬简直使人恋慕。

对于康熙帝的厚待,潘承家戴德感德,也加倍尽力工作,“殚职弥勤”。有一年,遇闽、粤两省闹饥荒,承家与苏松海军总兵穆廷栻受命监运“御赈米”,从福建搭船由海上辗转到达广东,沿途施助万民。工作办得很是顺遂。回京复命时,康熙帝一见承家,高兴地说:“尔又来了么?”因而在紫禁城中和殿设宴招待潘、穆二人。时逢元旦,这是清代国家三大节之一,潘承家也受邀加入了“元旦大朝”这一盛大的仪典。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康熙在都城召见全国副将、参将、游击、守备总计40余员将领,逐一论功。潘承家“以游戎属第七”,原本位列访问者的第七人,可是康熙在御座上远远看到他,“疾呼其名”,让他间接“插队”上前觐见。康熙帝对承家“注问慰问很久”,但两人似乎有聊不完的话。康熙爽性留承家在宫内住了近一全年,早晚“陪聊”,就跟自己的贴身侍卫无二,而且一切赏赐,比起以来往说更是大幅增加,“尤百有加”。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于特旨”,潘承家获得破格提拔,由游击将军间接升任福建台湾安平海军副将,代替将军张国管辖台湾水军。清代同一台湾后,增强对台湾的治理,改明代“游兵”的定期放哨为“班兵”的持久戍守。“班兵制”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起头,至同治八年(1869)经左宗棠奏疏废除,实行了快要两百年。“班兵制”指不在台湾当地招募兵丁,而是从福建、广东两省军队中抽调一定数目的兵丁,重新组编,分派到台湾各地驻防,其驻台军队归福建海军提督控制。铜山百姓也承当戍守台澎使命,政府规定铜山百姓世袭军籍,每户三丁抽一,组成铜山营,分戍澎湖,三年轮番一班。铜山班兵殉难后,其大部分尸骨运回铜山,埋葬于演武亭万福公,即现在的“戍台班兵墓”。潘承家为福建海军副将的同时,也是台湾水军的最高批示官,即是全部台湾岛的海防要务系于其一身。潘承家墓志铭载曰:“公之任台湾水军也,外洋孤屿,控驭维艰。时则以防海为事,舟师哨巡躬自督率,波之不惊,师武臣力也。”潘承家在台湾增强海防扶植,哪怕舟师哨巡这类平常事都要亲力亲为,如此一来,使得台湾海域靖晏万民颂。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潘承家又领特旨,擢升广东碣石总兵。墓志铭称:“于南粤碣石,凡所以思患防备,使山之伏莽不兴,海之烽烟永息,公得以封疆大帅专闻,力而行之。上以纡九重南雇忧,下竭臣子术焉,涓埃盖直,靡有几微。”可见在广东碣石,潘承家竭尽尽力地察验边防情势,稳固海防气力,事无巨细皆处置得非常稳妥,这生怕也是康熙帝信赖他的原因吧。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8.jpg

潘氏五世完斋宗祠气势非凡

蝴蝶墓内长逝救驾有功的潘总兵-9.jpg

这套《潘氏族谱》为古谱

奋发图强成就一世光荣

使人遗憾的是,潘承家在广东任总兵仅两年时候,便于康熙己亥(1719年)三月初六病故在官厅。听说他生前留有给康熙帝的遗疏一封。其墓志铭曰:“遗疏一至,天颜震悼。”康熙收悉承家死讯时,切齿痛恨,特赐谕旨:“潘承家仆仗很好,熟悉水性,行走效力之处甚多。擢用总兵官以来,整理营伍,和戢兵民,尽心职守。忽闻病患淹逝,深为轸恻,应得恤典,着察例具奏。”赐与潘承家非常中肯的评价,同时还赐与他钦赐御葬的光荣。墓志铭慨称:“公之生死,仰沐皇恩,真一时无两也。”能让康熙帝如此恩宠的,在历史中确切不多。

墓志铭还对潘承家的平生批评称:“公神勇出于性生,自总角从戎以臻荣贵,凡有烽警,鼓勇争先;恬淡恺恻,洁已惠下,身为大帅,未尝少有兴作役一兵、偏喜怒妄赏罚一卒;用能申明弥漫,翠华频幸,所至优褒,督抚称扬,文章荐举。”彰显承家平生为人正直,为将则勇敢无畏,可以官至一品武臣,实非侥幸。承家死讯传开后,“军民悼念,罢杵弦歌”,上能得帝之宠眷,下能得军民拥戴,真可谓美满的平生了。偶合的是,承家生于顺治己亥年,卒于康熙己亥年,恰好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个循环。

在明天的南安市乐峰镇炉山村内,耸峙着一栋金碧光辉的“潘氏五世(完斋)宗祠”修建。据潘氏五世宗祠治理睬理事长潘住强先容,该宗祠始建于明代中叶,为炉内慕美潘氏开基祖潘祥(完斋公)兴修,迄今有500多年历史。潘承家即是炉内慕美潘氏这一族的成员之一。据悉,“潘氏五世宗祠”于2015年又历重建。现在祠堂内雕龙画栋,流光溢彩,气派恢宏。让人欣喜的是,鼻祖完斋公留下来的叮嘱,现在被族人奉为家风族训,并雕刻于祠堂内拜亭的侧墙上。据先容,炉内潘氏家风,源远流长。早在500年前,炉内慕美潘氏五世鼻祖完斋公,便立下“孝善、节约、重教”等家训,成为子孙世代固守的行为原则,也成为炉内潘氏历代名贤辈出的“精神密码”。想必潘承家也是受此家风影响,故而能在战乱之世立稳脚跟,并终极获得帝王的眷顾。在慕美山下,原有为潘承家修建的“官衙”一栋,但是承家终年在外忙碌,竟还没入住此宅便告亡故。“官衙”无人居住,晚年就已倾颓,今只遗留些许残基。

潘承家的故宅位于现今乐峰镇湖内村宫埔角落。该修建为闽南式古厝修建,近年亦历重建。只见故宅大门门额上有“潘承家故宅”金字匾额,步入正殿便见殿柱上有楹联:“御笔龙袍恩浩荡,总兵都督绩光辉。”正殿神龛内有潘氏先祖的神位,神龛之上则高悬康熙帝诰赠潘承家的“四代一品”匾额。据先容,该故宅为潘承家年少时居住之所,现在亦为潘氏族裔瞻仰祖迹之地。

在潘氏族谱中,笔者发现在潘承家的小我列传以后附有一段批评,其大意为潘承家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智救天子,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荣升总兵,仅用了不敷15年的时候,升迁速度之快使人咋舌。面临康熙这样精明的帝王,这岂止是荣幸可以做到的?承家虽际遇很是,实则是因其“才识出众”,才能有这样的成就。谱牒更是指出:“据其始则如彼,究其末则如此,非所谓不激胡奋乎?后代之人可奋发矣!”意即承家是孤儿身世,无依无靠,更没有背景、布景可言,尚且能奋发图强而成就一世光荣,子弟之人还有什么来由不奋发吗?

更让人感慨的是,撰写承祖列传的潘霦流露了一则底蕴:“予读旧谱云,赠翁阳平公,豪杰仗义,为对头所陷,死于横死。闻诸父言,公膺覃恩诰赠升授碣石总兵,时子弟议欲报,誓雪诬,对头股慄。公寝焉,此岂犹有待耶。岂褒纶优嘉,诬不待雪耶?识度深迈,其谁能遽测耶?”意即按照旧谱所载,承家之父(赠号阳平公)是被对头谗谄而亡的。当承家升任总兵以后,族中子弟纷纷商议要雪恨报复。“对头”闻讯胆寒心颤,惶惑不成整天。但是,承家直到归天时,都没有命令报复“对头”。他并没有由于自己大权在握,便要以势压人。况且父亲遭谗谄只是小道消息,难有根据,所以他从未伺机报复“对头”。这等胸怀、见识,认真是寻凡人难以企及的。读到这里,让我不由想起安溪宰相李光地在他的《榕村全集》中这样警告先人:“凡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席荫骄矜,衰落立至。”一旦由于门第显赫,便骄横不成一世的,常常危难即在眼前。李光地在看抵家属成员有人倚仗财势“作害乡里,罪大恶极”时,作声厉告:“尔不为吾惜名节,吾岂得为尔爱身命。”进一步提醒子孙族人莫要以势压人,勿要贪欲枉为。李光地和潘承家,虽一文一武,但他们在势力眼前,却连结着一样苏醒的脑筋。这份苏醒,也是先贤们留给我们闽南人的庞大财富呀。(来历:泉州网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