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镇江一日诗分享: 游金山寺 镇江是诗词文化大市,这座底蕴深厚、人文聚集的历史文假名城,扼南北冲要,得山水之胜,人杰地灵,旖旎多姿,向以“全国第一山河”名闻四方,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人相继而来,或赋诗高歌,或撰文赞美,留下了诸多诗词名篇,仅《全唐诗》中描写或提到镇江的诗就有1000多首。这些耐久弥新的古典诗词,诉说着镇江多彩的生活与气势,成为镇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现在的镇江,不但城市美、风光美,更是一个属于“诗和远方”的地方,作为“中华诗词之市”,镇江所属县市均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在全国地级市中凤毛麟角。让我们阅读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编的“镇江诗词一百首”一书,逐日摘录一首历代墨客咏镇江诗篇,分享并走进和感悟纷歧样的诗意镇江。 游金山寺 (宋代) 苏轼我家江水初起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另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夕照。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山河如此不归山,江神见责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平生仕途坎坷,学问渊博,天资极高,诗笔墨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正文】 ⑴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⑵“我家”二句:前人以为长江的泉源是岷山,苏轼的故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⑶“闻道”二句:苏轼登寺在冬季,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使人想见那种情形。 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陁:描述石块庞大。 ⑸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⑹“微风”二句:这两句的意义是:微风吹皱水面,出现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堆叠的红鳞。 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夏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⑻“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活泼物(前人亦曾有记录,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浪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墨客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还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翔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可以诠释。 ⑼谢:道歉。 ⑽如江水:前人立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令郎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齐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华夏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我的故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泉源,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滔滔飘然东入海。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中泠泉畔南脸蛋大石山名号称盘陁,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跟随浪涛和江波。尝试登上绝高山顶眺望万里外故里,不管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分外多。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夕照。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泛动起细鳞,半天朝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黝黑。静静长江江心恰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高涨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难过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山河弥幻现在如此为何还不回故里,江神难道指责我的脾性警示太固执。感激江神我得提醒可是实在不得已,家中若有地步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观赏】 这首诗分为三段:头八句“我家江水初起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心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画薄暮和夜间江上的风景,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分析去官归田的志愿。这三段别离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墨客对于故乡的忖量,对于仕途奔走的厌倦和立意去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串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死力衬着的内容。墨客笔势强健,全篇伸展自若,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涛浩荡,才思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水初起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一开首布满了澎湃气势。苏轼的故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起源于四川岷山。苏轼对源于故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江水感应很是亲热,而且引以为自豪。在现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所以诗中的“江水”,说的就是长江水,分歧于明天的泛称“江水”。一小我失意的时辰,心情郁闷的时辰,最轻易想家。“亲眷眷而怀归兮”,苏轼也是如此。所以当他登高远眺的时辰,他的眼光一打仗到浩荡东流的江水,就会设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泉源,设想天涯悠远的心爱故乡,也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当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与父亲、弟弟一路出四川,过秦汉之故都,纵观嵩、华、终南之高,北顾黄河之奔腾,慨然想见古之好汉。那时他丰华正茂,意志高昂。到京都后他获得了考官欧阳修的欣赏,名列进士榜上的第二名,更是迟疑满志,可以说前程如花似锦,然尔后来的仕宦生活却不顺心,由于他为人正直,不愿与世俗相附炎,而屡遭挫折。他面临眼前波涛升沉的江水,禁不住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沉浮。冗长的光阴,居然把他从江水起源的故乡引到了江水入海的地方,这简直难以思忆。,他感慨自己仕宦不归,就像江水入海不回一样。“宦”,作官。“宦游”,因作官而游历四方。苏轼一反李白“江水送人”的写法,而说“宦游直送江入海”,酿成了“人送江水”。笔调新奇,耐人寻味。江水不服,海浪迭起,这正是墨客履历的形象写照。墨客已送走了几多布满风浪的日子,送走了心中几多不服和感慨,而未来就不知若何了。 接下来“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另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四句,以丰富的设想描写登临所见的绚丽风景。“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枚乘在“七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而这里,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加倍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澎湃的潮头现在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另有沙痕在”,虽然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仍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发联想,感慨大自然的无穷能力和变化。正是由于墨客驰骋翰墨,不范围于眼前之所见,因此诗中气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陁,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跟前两句倒一下,是前实后虚。作者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传染力。“石盘陁”是堆垛在一路的庞大石头,只要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发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联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仍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民气潮升沉,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活,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巍然不动的“石盘陁”正是意味着历尽磨难的墨客不愿顺乎高低而变其操守、变其道德一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里鲜明展现了墨客登上金山之巅,向远处故乡深情远望的活泼画面。“试”字见作者思乡心切,明知故乡远在天涯难以望及,却偏要一“试”。这类固执的驰念,是作者厌倦仕宦生活的表示。他满腹的愁怨与不服,希望在登高时泄发,在怀归中忘怀。正如王粲《登楼赋》中所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一样,苏轼的远眺,只能是愁上加愁。“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风景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盖住了墨客的视野,“山多”即愁多,苦多也。与《登楼赋》“平原远而纵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的描写非常类似。到这里作者的感情获得了有力地抒发。以上八句写的是白天所见的气象,用的是真假连系的手法,墨客在所思上极费琢磨,下了功夫。 “羁愁畏晚寻归楫”起头,转入晚景和夜景的刻画,更加秀丽壮观。“羁愁”乃羁旅之愁。作者心胸乡国,到了薄暮旅愁更深,忖量更苦。“畏晚”二字传神地表暴露墨客的心理,这类心理颇具普遍性。在苏轼之前唐代墨客崔顥《黄鹤楼》诗不是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秋浩渺的慨叹。在苏轼以后,元代马致远的《秋思》道出了流散者无尽的愁绪,“落日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见“畏晚”的心情是羁旅之人常有的,只不外对失意的人来说,“畏”更利害,“愁”更深而已。“归楫”指归舟,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用个体借代整体,“楫”是船桨,以之指代船。作者“寻归楫”未成,由于“山僧苦留看夕照”。一个“苦”道出了宝觉、圆通二僧的情义,也预示着夕照的气象一定非常诱人。公然,江中夕照风景美不胜收,墨客用“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这一联对偶决心描摹。看,微风轻拂,广宽的江面上出现了精密的波纹,片片朝霞,在半空中熄灭,那鱼尾般的色彩,火红而艳丽。墨客对风光的观察极为细致,而表达又是那样的活泼贴切,高低对仗非常工整,说话锤炼很好。由于“风微”所以水波才像“靴纹”那样纤细,而“霞”是断成一片一片的,就像层层叠叠的鱼尾麟,从中放出鲜红的色彩。波之美在水中,是近景;霞之美在天上,是远景,高低相映,水天融合,这是一幅诱人的色彩灿艳图画。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这是入夜今后分歧时候的两种风景:一是新月高挂,洒下淡淡的光辉;—是二更时分,月亮消失,一片黝黑。李纪香《饮酒》一说:“月之三日而成魄”,这里是指每月从初三起头,月缺的部位起头明亮起来。是写江面上空为一弯明月所覆盖,使人沉醉在一种迷离模糊的朦胧美当中,富有诗意。到了二更时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是一片黝黑。这黝黑的深夜会使人兴趣索然,增加倦意。看来夜景已没吸引人的地方了,这观察行将竣事。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忽然又出现了希奇的气象,“柳岸花明又一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这一异景使墨客惊呆了。那团从江心冒出的光焰,似通红的火把熊熊熄灭,在夜幕下额外刺眼,它照耀着金山,轰动了栖息在巢中乌鸦。作者担心人家说他虚拟,特地在诗句下加注“是夜所见如此。”《林无表志》里写到:“海中遇阴晦,波如燃火满海。”这是前人称呼荧火的特异现象。苏轼偶来金山见到了,这叫他惊奇万分。奇妙的是墨客这类心情是经过“栖鸟惊”的描写间接表示出来的。栖住在金山树上的乌鸦都给轰动了,况且豪情极为丰富的墨客。 以上八句,先是描画夕照异景,继而衬着夜幕覆盖的安好氛围,然后论述江火熄灭的怪异气象,色彩由明入暗再变亮,场景由动转静复归于动,真是一波三折,扣民气弦。 固然,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江心的火光轰动了他的心灵,引发了他的幻觉:“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怅然”,亦即惘然,失意、懊恼的意义。这是墨客是目击异景,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感,也是墨客娱意于山水,仍消除不了苦闷和不服的心理写照。“归卧”,说竣事观赏回居室,虽卧在床,但心中难以安静。这团火光,不是鬼也不是人弄出来的,它究竟是什么工具,假如说在墨漆的黑黑暗忽然出现了熊熊的炎火,是一种从无生有的气象,因火光的出没而惊心,借助设想,那诗境就由奇转为幻了。这与《后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归来梦见羽衣羽士问“赤壁游乐乎”的描写,具有一曲同工之妙。说明这首诗的由此入幻更妙。面临如此壮美奇异的山河,饱经忧患的墨客自然萌生了去官归隐的愿望。他用滑稽的笔调写道:“山河如此不归山,江神见责惊我顽。”明显是自己斩不竭忖量故乡的愁绪,却反说“江神”为自己的恋俗不归感应受惊。一个“顽”字,似乎写自己甘与世俗浮沉,态度实在固执,现实死力道出了作者情不自禁,无可何如的苦处。前面借栖鸟写自己为江火所惊,这里反过来写江神“惊我顽”——为作者的固执所惊奇。作者就是以自己怪怪奇奇,出人料想的诗句泄发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怨言。刘西载在《艺概》中说“苏轼擅长趣”,确切是这样。在假定了江神惊怪以后,墨客立即辩解,剖了然自己的心愿——“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里“谢”不是感激,而是道歉,暗示深深的歉意。“岂得已”也就是不得已,它道出了墨客宦海浮沉,仕途挣扎,欲进不得,不能自休的困难处境。末句指江水为誓,说自己置田后一定归隐故里,以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激烈的思乡之情竣事全篇。我们看这最初两句说,江神见责墨客:你为什么还迷恋仕途而不去官归田?墨客向江神诠释:家中实在是没有田产而不能归隐啊!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大旨,写景也好,抒怀也好,设想也好,用典也好,都为分析这一大旨办事,因此神韵深长,很有特点。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壮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他满是散文句式。故“他人剽窃不得”。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