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镇江一日诗分享: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镇江是诗词文化大市,这座底蕴深厚、人文聚集的历史文假名城,扼南北冲要,得山水之胜,人杰地灵,旖旎多姿,向以“全国第一山河”名闻四方,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人相继而来,或赋诗高歌,或撰文赞美,留下了诸多诗词名篇,仅《全唐诗》中描写或提到镇江的诗就有1000多首。这些耐久弥新的古典诗词,诉说着镇江多彩的生活与气势,成为镇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现在的镇江,不但城市美、风光美,更是一个属于“诗和远方”的地方,作为“中华诗词之市”,镇江所属县市均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在全国地级市中凤毛麟角。让我们阅读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编的“镇江诗词一百首”一书,逐日摘录一首历代墨客咏镇江诗篇,分享并走进和感悟纷歧样的诗意镇江。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宋代 姜夔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溟溟,江皋隐约,认得征西路。华夏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那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冲突和阶级冲突都非常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群众的疾苦使姜夔感应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活的范围,虽然为此也发出或吐露过鼓动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示在平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平生平民,靠卖字和朋友救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乐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周密。其作品素以空灵蕴藉著称。词语正文:迷楼:在扬州,为隋炀帝下江南时所建。镇江与扬州隔江相望。很石:北固山甘露寺中的一块石头,听说孙权和刘备已经坐在上面共商大计。使君:指辛弃疾,辛曾任福建抚慰使。这时稼轩已在上饶隐居逾十年,故称之「心在苍崖绿嶂」。北门:指镇江,那时是抗金的北疆门户。有尊中酒差可饮:东晋桓温曰,“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这里以桓温喻稼轩。认得征西路:桓温曾拜征西上将军。稼轩是从山东退到江南的,熟悉北方的山水情势,他自已也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望中犹记,狼烟扬州路。」依依种柳:见《长亭怨慢》注。作品赏析: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抗金宿将辛弃疾由浙东抚慰使被派知镇江府。其秋,写下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此阕,即步稼轩原词之韵以和。二词同是就登北固楼事而生感之作,但主题思惟与表达方式有异。辛词怀古伤今,自抒其满怀忠愤。姜词则借前人古事以颂稼轩,经过赞美稼轩来寄寓自己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此词最宝贵之处,在于反应了北方群众盼望同一的迫切心情,并激励老年的辛弃疾尽力完成收复华夏的重任。词的上片,由楼前风光起兴,引出抗金豪杰辛弃疾独当一面 、率领千军万马的高峻形象。 起三句,言山河没有什么变化,而往古豪杰已经作古。弦外之音是,本日国家急需豪杰以御外侮、以图复兴。这个意义与辛词开首略同 ,但写法与意境各异其趣。辛词起三句出语豪壮,不重写景,直呼前人,以见本怀。姜词这里却用对仗非常工整的对偶句写出其间的情境 。“云鬲迷楼”,写望不见江北云雾遮隔的扬州;“苔封很石 ”,点北望地点之地的北固山。很石为刘备孙权共商抗曹大计之处。点处豪杰遗址,自有它的深入涵意。白石非常留意不蹈辛弃疾的词的老路。在情形融合的蕴藉境界中别饶雄壮隽永的神韵。接下来三句:“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承上而来,写现代豪杰往矣,只要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空自来去。这里的意义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也略同,都是寓山河孤单、时势低沉之慨,但在具体写法和蔼概特征上却竭尽尽力。辛词此处正面吊古,写已经消失的事物,笔力雄大,感慨从语气中间接吐露,显得悲壮而沉郁;姜词此处却出以侧笔,写楼远景色,借千古长有之物反衬已逝的人事,暗寓感慨于言外,显得凄婉而空灵。姜词之学稼轩而长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经过这一番不胜今昔之感的慨叹,呼唤现今豪杰的主题便可瓜熟蒂落地展现了。 假如说,辛、姜二词的前六句怀古之意附近,而表示手段分歧,那末,它们的下文就只是保存气概上的某种分歧,而在内容上和抒怀意象的塑造上却都自成一体,各具审好心义了 。辛词的下文,继续怀古,以南朝刘宋之初两代天子北伐的成败 ,来鉴诫现今,表达自己的政见,并于篇末流露自己空具北伐壮志的悲愤 。辛词的根基点,是操纵典故寄义来寄寓本怀。 而姜夔此阕的下文,虽也屡次应用历史典故,其用处却在于塑造自己所崇敬确今世豪杰——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个众望所归的豪杰好汉的形象里依靠自己的政治理想。从“使君心在”以下至篇末,中心虽有高低片的界限,但在内容上却只是一个大段落,一个大条理 ,满是称道辛弃疾其人。“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持久罢官闲居,本已酷爱上了青崖绿嶂的故乡生活,但政局的变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门户来坐镇,没法遂其隐居之志了。这里既赞美了辛弃疾的高风亮节,又隐约约约地暗示了对他持久被投诚派固执势力排挤冲击的不服 。上片末二句,承“北门留住”而来,描写辛弃疾在镇江练兵备战的赫赫军威 。上句用东晋桓温“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的话(见《世说新语·捷悟》刘注引《南徐州记》),切地切人又切事,可谓融化不涩,体认点题 ;下句以军旗之图案暗示辛弃疾手下将士的勇武,和这位主帅本人的治军有方。过片三句,进一步热烈的推重、赞美辛弃疾,把他比为努力北伐大业、为国事全心全意的巨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为南宋要收复华夏,非辛弃疾莫属。这三句赞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南宋有识之士对辛弃疾的公论。那时的人们普遍以为辛弃疾的才德堪与现代最精采的将相比肩,如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云:“牛鼎烹鸡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刘宰《贺辛待制知镇江》云:“某官卷怀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 ”。姜夔这类深信辛弃疾有惊人胆略才华、能使北伐成功的表扬之辞 ,与稼轩原词下片借古讽今、否决无预备的北伐的那三句遥相照应,深得唱和之旨。 接下来,“楼外溟溟,江皋隐约,认得征西路”三句,又把翰墨移到京口的远景上来。东晋桓温拜征西上将军,北讨苻秦,以及后来刘裕北伐华夏之时,京口地域都是兵员和计谋物资的重要集合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经过对这个古今计谋要地的情势停止描画,突出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与线路可操契约。这与辛词同位句“望中犹记 ,风火扬州路”再次照应,相互照映。作者因辛弃疾所登楼远望的,是沦陷已久的华夏大地,故下文“华夏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三句,直抒胸臆,把笔触转入北伐这个时代的最大课题上来。白石在一般民气目中是离开现实的清客,但这里他却丝毫没有超然尘外,而是沉痛地为北方沦亡区群众道出了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的结尾两句,引出桓温的故事来相比描写辛弃疾此时的冲动感慨的心理,尤觉语重心长。东晋上将桓温从江陵动身北征前秦时,看到他晚年在路上种的柳树已长得很粗,不由感慨说:“木如同此,人何以堪!”因此攀附枝条,至于下泪。这里是在设想稼轩的心理活动道:稼轩啊,当此北伐的前夜,你在想什么?你能够在想:“我南渡之前在北方亲手栽种的依依细柳,明天一定还在吧?”这一虚拟之笔,以代稼轩倾吐挥师北伐的要求来依靠白石自己心中一样迫切的愿望,显得很是蕴藉委婉,给人留下发挥设想的余地。白石词的结尾大多含蕴丰富,摇摆生姿,意境悠远,有幽隽秀雅之致。从这篇决心学辛的作品中,仍可看出他自己的这些拿手。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