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情,深情,忘情

[复制链接]

初级会员

主题
266
回帖
616
精华
0
积分
4476
爱豆
4476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9-3-8
最后登录
2019-3-8
发表于 2019-2-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情之一字,在中国文化中最是动听心魄。

君不见,几多委婉流淌的诗词歌赋,都是生之于情,因情而起。

什么是情?

心的温度。

《世说新语·伤逝》中载,竹林七贤的王戎儿子死了,山简前往探望,看到王戎哀痛得不得了。

魏晋风行的是周易,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尘脱俗,竹林七贤又是阿谁时代的代表,因而山简劝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的回答,则是我见过关于情,最感动听的话。

他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句话,深深感动了山简。

它之所以动听、之所以好,是由于讲出了情的三个境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失落之殇。

下等人,薄情

“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无情和薄情。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无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达不到有情的水平。

所以“最下”。

薄情还是深情,与文化水平无关,与念书几多无关,而只反应着民气里的质地。

就像前人那句道破民气、洞穿世态炎凉的话:仗义每从屠狗辈,亏心多是念书人。

南怀瑾说,“报德者寡,埋怨者多”。社会上真正可以帮助他人,怜悯、不幸他人的,多是贫民。

贫民才会怜悯贫民,疾苦中人材会怜悯疾苦的人。

念书多、有势力的人常识高、见识广,自己思惟诠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辰,他会决心加以诠释。

学问越高,思惟越复杂,高学问而酿成纯真埋头的人,那是全国第一等人,由高明而归于普通。

有关人生的自得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宦海,在商场,在情场,都如戏院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

就像一首打油诗说的:

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自己颠仆自己爬——莫靠拉;交了很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昔时贤文》中说:“有酒有肉皆兄弟,磨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近亲”。

这不正是我们成年今后,世俗常态的写照吗?

所以,人贵在不因荣辱而连结道义。

对此,诸葛亮曾有一则名言,可以作为我们最好的座右铭: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这说的就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交往,平常很平平。

但这并不是无情无义;朋友碰到困难,或抱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

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号召了,可是有真热情。

说到底,是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有温度,即是有情,没有其他。

世事炎凉,唯情可化。

中等人,深情

作甚深情?

这个词,生怕古人已经不懂。

就像有句话说的,这是个“上了床也没有成果的时代”。

真正懂这个词的,是前人。前人的深情,跳动在在世的每一处。

对于亲情,深情是概况上离经叛道的竹林七贤的阮籍,在听到母亲归天的消息后,仍故作镇静地与人下棋,却鄙人完以后吐血三升的痛断肝肠。

对于在世,深情是阮籍在人家绮年玉貌的女儿死后,明显不了解却孤自跑去大哭一场的真挚悯恻;

是在现实的无路可走、疾苦挣刺眼前,驾着马车荒原里奔驰,碰到岔路大哭而返的茫然坦荡;

是登上武牢山对着楚汉决战的古疆场,孤独叹息“时无豪杰、使竖子成名”的深厚悲愤。

对于友谊,深情是竹林七贤的魁首嵇康,以一篇《与山巨源断交书》与山涛公然断交后,又在广陵绝唱、大方赴死的最初,将唯一的儿子拜托给了嵇康的信赖。

是向秀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不能不平从做官,经过嵇康的故居时写下的那篇悲凉的《思旧赋》,其中几多欲说还休的追思和忖量。

对于恋爱,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

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

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考虑,自难忘”的刻骨;

是“弃捐勿复道,尽力加餐饭”的挂念;

是“已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沧桑;

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六合合,乃敢与君绝”的果断;

是“天长地久偶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

这类深情,就像木心那首诗中所说的:“畴前的人,多认真。认真蛊惑,认真失身。”

是的,深情,就是认真;深情地在世,才是认真地在世。

一个深情的人,才像小我。

上等人,忘情

魏晋时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圣人到底有情还是无情?

王戎的“圣人忘情”就是那时一派的看法,以为圣人是离情去欲的。

终极为这个题目盖棺定论的,则是周易天赋王弼的一句话:“有情而无累。”圣人有情,可是不为情所累。

这五个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理。

我们普通人,却要末是薄情和无情,要末是深情到自伤,难以自拔。

对忘情境界最诗意的表达,则是庄子的阿谁典范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水干了,鱼儿表露在地上,它们相互吹着湿气、吐着泡沫湿润对方。

与其这样辛劳,不如各自回到江河湖海,安闲游、快乐生,而相互相忘。

人世几多相濡以沫,众人都以为暖和动听,实在是不得已。

学会转身和抽离,并非心中无情,而恰正是情太深,尝尽了其中滋味而终究看破,因而做获得罢休。

若何才能到达忘情境界?

如王弼所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但是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也如庄子所说: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圣人之专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两位先贤说的是同一点:顺应。

顺应一切的遭受,顺应人间的一切。

只要心中放下一切的执念,才做获得如此。

这是一种太高的境界,实在也很平实,归结为三个字,不外就是:“不强求”。

一切的心有不甘,一切的自伤伤人,看破了,都是一种强求。

所以金庸《书剑恩怨录》里说:情深不寿。

即使如此,已是可贵。只要真情过,非论成果,已是值得。

忘情的境界也许太高,离我们太远。但我们之所以低微,是由于连深情也落空了。

那本是我们最珍贵的工具,使我们活得崇高的底子。

有人说,人可以分为三个阶级:贵族,平民,地痞。

区分这三者的并不是钱和权,而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这类精神就像泰戈尔诗中所说:“这天下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在世历来艰难,在承受了生活尖锐的切割和粗粝的打磨后,只要有一点光,就反射出眩目标美。

不管生活赐与人什么,城市高昂着下巴安然接管,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天下活出深情。这就是贵族。

前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生活的打磨可以让人加倍光彩精明,可是玉质还是石质,却在自己。

假如人有贵贱,实在的标准只能在这里。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