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0-12-15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比来在查找镇江圌山的相关材料时,无意中看到一份民国时扬州的报纸,其中有一篇1937年的《圌山游记》,里面含有很多圌山、五峰山的内容,很成心机。

这份报纸叫《儿童周报》,上世纪30年月,扬州教育界的很多有识之士起头摸索若何拓宽少儿的眼界,让他们能更多的开眼看天下,领会社会信息,因而办了这份专门给儿童阅读的报纸。

《儿童周报》一份四个铜板,定阅半年十二期,要大洋二角,扬州市外定阅,要另加寄费一角。

在“一个铜板就买一份报”的民国时代,这个价格可不廉价。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1.jpg

所以这份报纸的编辑们很有压力,他们拼命找各类有干货的文章,认真提高科学、地理常识,并力邀名师投稿,将亲历体验传布给小读者。

这篇《圌山游记》的作者是杨骏如,是那时进步的中小学名师,在烽火行将涉及的1937年春季,他受那时在镇江大港搞村落教育尝试区的刘百川师长约请,对圌山有了一番游历。

现在将这篇游记分享给大师,看看民国时扬州人怎样看圌山和五峰山的:

开篇:

圌山的“圌”字,读chui,又读chuan。山在大港,土音称作qu山。山西距镇江六十里,三峰鼎立江南岸,中峰叫圌山,南峰叫横山,北峰叫龟山。龟山又叫五峰山,紧靠江边控制江流,为江防要塞,旅客不能登。横山很平常,没有奇迹;圌山略多胜景,所以游人多登圌山了。此次春假,我和陈疑正师长同往大港村落教育尝试区去玩,该区主任刘百川师长邀游圌山,得知圌山传闻及亲历圌山胜景并目击龟山英姿,特作纪游,以飨诸小读者。

按:1935年,刘百川担任江苏省教育厅的科员,自愿接管比科员低的人为报酬来到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镇江大港村落教育尝试区工作,任尝试区主任。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2.jpg

五峰山,雄峙江浒,扼锁长江。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3.jpg

儿童生活园之《圌山游记》

01


第一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四月二日早晨,游山的我们,大家穿起雨衣,鼓勇动身。由大港东向圌山。圌山途上,沿路岗峦升沉,尽是圌山的余脉。我们一行游人,跋山涉水,一刻儿走在冈峦的南面,一刻儿走在冈峦的北面。偶然水尽山穷疑无路,偶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村里行走着,实在别饶雅趣。

在路程中,我们的说话,除对沿途风景,随地触景谈说外,差不多就以远望的圌山、我们的目标地为说话的中心了。健说话、善故事的刘百川师长,他指着圌山的三峰,说了然三峰的情势和职位,起头讲诉他在大港收集到的关于圌山的官方传闻故事了:

圌山、横山、龟山,原是弟兄三人。横山是老迈,圌山是老二,龟山最小。横山素性最野,常做横事。一次,横山又作了一件横事,圌山实在看不下去,就举起了斧头,把横山的头颅砍下,抛入江心。龟山看着圌山这样过份,就拔箭射穿圌山的腰部。圌山还以一掌,把龟山击成五个指印。

刘师长说完了这个故事,又指着三峰说明:“横山现在是平顶,所以叫横山。圌山有箭洞,我们将要去旅游的。龟山又称五峰山的,就以其有五个指印。”这是乡人的传闻,作为我们的说话,也很风趣。

我远望龟山,似乎是一个拳头,我说:“应当称他叫做拳山。同时这山在江防上,也可以说是国防上,占着很重要的职位,比如握拳的勇士,雄立江岸,以击外辱。如以拳山名之,不是更成心义吗?”因而大家的说话,又转到国防上去了。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4.jpg

险峻的龟山(五峰山)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5.jpg

02


第二期:

快到山麓了,领导我们入山的汤振元师长忽然在我的眼前,左手指着树林,右手招我去看一个小动物,我顺着他的左手偏向仔细的寻觅了很久,所幸阿谁小动物虽然像小鸟在树枝上飞动,尚未走入竹叶和松枝的深处,终究被我看到了,本来是一只松鼠。身段和头部,很像家鼠,满身黄褐色的毛皮,又似乎是鼬鼠,不外身段小些,它的尾巴固然比家鼠粗的多,比鼬鼠也较为粗些,可是比力我们在图画上看见的松鼠尾巴要小些呢,是以,我想到一般的国画作者偶然不免把松鼠尾巴的粗大,描述过火了。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6.jpg

山下住着几户樵户,门上贴着有“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对联,门内门外堆满着的尽是山柴。虽然有着很多的山柴,可是不能遮掩了这些樵户家的贫困。俗语说:“要看家中宝,就看门前草的话”,最少在这几家樵户家是不能一例看的,农村经济的衰败,走遍了村落,无一处不是明显的表露着,不由令我们害怕。

绕过了这几家樵户的山村,上圌山的山道,已如一线垂天,直从山顶上挂到空中,远远望去,真是羊肠小道。走近山脚,有石桥一座,桥下虽无流水,桥山石栏却可凭坐。我们一行六人,由于从大港走下十多里的盘山门路,已很累了,就在这石栏上坐下憩歇憩歇。

我是喜好欣赏远景的,坐下来憩歇,正是观山的杰出机遇。这是正南的山路,北望山岳,气派很是宏伟。山顶一寺巍然,前有铁塔,旁有石塔,均耸峙云霄;山腰一寺,隐然云霭之间;山脚更有一寺,红墙一派,寰门三洞,自下而上,三寺一脉相连,仿佛一所巨大的山庙。但询及导游诸友,乃知其各各自力,并非一寺。

憩毕,循山路而上,经山脚之寺,识其额为东霞宫,过而未入,上山路颇陡,且无石级,很难登。未及半山,同游者均已气喘吁吁。几经盘曲,入半山寺,敲侧门进,沙弥三五,煮茗为我们解渴。在寺休息时,我和汤振元师长,遍历寺中各屋,知该寺依山结构,颇幽邃,不服凡。于前殿香案上识寺名为“西霞寺”。辟正门远眺,知此门下临无地,惟取南向,故收支多出侧门。在此殿中,汤师长于厢房门坎下发现一井,须去槛揭盖以下视,视之黝然有水光,寒泉喷气上升。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7.jpg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8.jpg



03


第三期:

天气是这样的暖,山风是这样的大,尽力上山再上山,旅客皆汗湿衣衫,山风吹肤不胜寒。好了!转弯转弯三转弯,到了山岭,走过石塔近铁塔,仰观寺额叫愣岩,踏入山门,休息在正殿。

休息片刻,拭去汗珠,离殿游山。山东有箭洞,是这座山的胜景。出寺东侧门略下,不远就到了洞口。洞为穿洞,口北向,略成直椭圆形,高可一丈,横不及寻。洞内壁四展,很宽阔,极似大扬声筒,惟喇叭口是向下倾的。我们从洞口向南俯视,见田畴弥望,岗峦升沉,缀着一点点山村远树,一片片麦垄菜畦,深绿浅绿,嫩黄艳黄,真是一幅很美丽的图画。洞口略停,纷纷觅取石蹬下坠,我以皮底鞋不耐滑,经汤师长立洞下,助我作扶梯,才能下去。在洞下俯视吊颈,石桥横天不堕,殊感自然的巨大。石壁嶙峋,尤觉天工的奇巧。

再上洞,登石梁,远眺山河,临风纵目,感山河之美丽,识江防之险峻,不由气之为壮,神为之畅。

山扼长江转角,东北两面,皆为滔滔东流。流从龟山北麓起,分为二派,中为扬中县。县以长江挟沙冲击而成,因长江一位扬子江,县在江中,故名扬中。县形极似一尾金鱼,头西向,腰尾南折,尽力上游,意味该县城群众以进取之意。从山顶俯瞰县境,尤类一幅自然图画,麦垅为背纸,一碧无边,长江为边框,银线环抱,村子如斑点,菜畦如黄斑,夹以阡陌纵横,港汊纷歧,更多变化而不呆板,殊为异景!

再纵目远眺,江北沿岸,西起江都,迤东泰兴,直至靖江,远树含烟,树影烟景,云雾江天,混为一色。而帆柱争逐其中,点点片片,与水鸟齐飞,行至极远的地方,似乎已经直上接彼苍。我们看了这样的风景,大师都不谋而合的想起《滕王阁序》中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写景佳句,改成“远帆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描述今朝所见的奇景。

北望龟山,雄峙大江分流的咽喉,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姿,简直,这个职位很是险峻。由于江流致此,极为狭窄,水势湍急,有此一山,足缓江流,所以下贱分为南北二派,而积沙成扬中县。从下贱两派看,不管从哪一派进来船只,均必经过山前,以此设防,敌国轮舰,均难越此而直驶上流,所以这个地方自古即为国防要塞。南宋初年,金兵图由海道内犯,韩世忠控守圌山,大北金兵,就是这座山头。现在这座山上设有要塞,用为江防第三道门户。本来江防门户,以吴淞炮台为第一,南通的狼山、常熟的福山为第二,江阴的君山第三,龟山为第四,现因“一二八”战争的淞沪协议为限制,吴淞炮垒失其国防效能,此山乃进而为第三门户。我们看着龟山,想到他的国防义务的加重及淞战的羞辱,大师不由欷歔叹息而继以大方鼓动者很久。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9.jpg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10.jpg

圌山炮台原址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11.jpg

圌山炮台原址

04


第四期:

我们在山顶上远望风景,时候很久,回到寺内,山僧为我们备办的午饭,已经安善了,立即入座就餐,山蔬野菜,颇多美味。餐毕略憩谈,天已阴沉,出寺西登石塔,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塔凡七级,耸峙山岭,登最上一层,西望镇江诸山,如棋子散列,焦山直如一水凫,漂游于江心。离塔后至寺前,询山僧以铁塔之由来。僧告以“地盘局用作丈量的”,乃知为高山丈量之瞭望台。

山寺旅游已毕,辞老僧,下后山。后山多松树,但非古物,尽为十数年前新植之马尾松,无甚奇妙,不外山风过处,松涛万顷,仍不失为壮观。

下至半山,入桃花庵,庵住比丘尼。一老尼道观桃仙洞。洞在庵后,为山石伸出之底壑,有山泉流出。磐石为池,潴水以饮,且供旅游,极似杭州西湖上“韬光寺”内“葛仙洞”的安插。

离庵经西山路下,行万松中,历半小时降至山麓。俗云“上山轻易下山难”,同游诸人,均觉此语分歧现实,由于我们在前山上去的时辰,经屡次尽力,始克登峰造极,此次下来,并不感受疲乏,已到高山了。是以我深深感受:“一小我要上进是很不轻易的,假如要跌入下贱,那就如同下山一样的不吃力了!”那末这句俗语是有激励人们上进的深意了。

下山今后实在山脉北面的山道上,走向大港,一路沿江走着,眺望风帆江树,较之上午走在山南的唯一山花野草的岗峦中,风趣多了。加上,此时阳光普照,比力上午的阴霾四伏,大家情感上也都兴奋很多。惟是雨衣雨帽的照顾,在现在儿已很有感累人了。

走过几处农村,从农家的村容上看,晓得江南农户的不讲求卫生,实较江北尤甚!他们住着瓦房,较好的人家,都还有两进四合的衡宇,可是在他们的大门口向里望,不管是堂屋里、庭院里,都是牛溲鸡粪,渣滓满目。屋外更是粪坑灰堆,逼进家门。走出来的人物,固然更是不修边幅,毫无一些整洁的仪容。我们看着这类情形,大师一齐谈起农村卫生活动题目起来了。

“杨教员,前面江里浮着横山的头,你看到吗?",在我们会商农村卫生活动且走路且说话确傍边,疑正师长忽然追上来,扑着我的肩头,说了这么一句。固然把我的留意,集合到江边去看山了。本来浮在江里的山,是走到江边的山脉,短节潜入江里又浮出水面的大礁石。官方传闻,就傅会是横山的头了。那山浮在江里,簇立着很多小峰,倒也不服凡,上有水鸟翱翔,大要就是水鸟的乐园。

跨越了横在前面的山脉,到达尝试区的“聂家滩黉舍”,入内休息且参观。出来经归尝试区处事处,刘百川师长飨同游诸人以“来克杭”鸡子,以作下午。同游诸人而大啖。明晨由王柏坚师长为同游诸人合摄一影,以纪念如此。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12.jpg

游记连载了四期,阅读后能感遭到那时圌山及周边风气旧貌。

能够是由于这份报纸都是进步常识份子编撰的,能够是民国政府怕小孩被红色因子影响,所以到了上世纪四十年月,《中心日报》收买了《儿童周刊》。

从很多整理的材料来看,由于那时镇江是江苏省会城市,扬州人很热衷于旅游镇江、研学镇江,努力买通和镇江的通道。

据领会,1937年的杨骏如从扬州来镇江大港,先要渡江到京口,再辗转到丹徒东乡亨衢一带,要花一成天时候。

现在,随着被誉为“江苏脊梁”的连淮扬镇全线通车,就是一个瞌睡的功夫,便可以穿越在苏南苏北的城市间。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13.jpg


83年前,扬州报纸里的镇江圌山、五峰山游记-14.jpg

五峰山大桥 王荣明 摄

镇江在全省交通系统中的焦点职位更明显了——向北是扬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向南,是苏锡常、上海,若何经过这样便利的交通上风成长经济,是现在镇江人最急需斟酌的课题。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