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动态
APP下载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
»
论坛
›
网聊镇江【人文 · 社会 · 娱乐】
›
独爱推荐
›
帖子
返回列表
穿越时空!带你领会镇江及各县区的宿世今生
[复制链接]
2876
2876
当前离线
UID
1619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消息
加好友
发表于 2025-1-6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APP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以下文章来历于方志江苏 ,作者 戴芸
镇江,地处长江中下流平原,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流的南岸。“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镇江,长江之浩荡,运河之秀气,组成了“十字黄金水道”,宁镇山脉、茅山山脉组成“山字形”机关骨架。毓秀钟灵的镇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和国家历史文假名城。山水旖旎的镇江,将“大江风采”和“城市山林”完善融合。物华天宝的镇江,自古富贵,物产富饶,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聚集的镇江,名公巨卿,鸿儒硕彦,世代迭出。江河交汇处,最美是镇江。
本文转自“方志江苏”
镇江市
镇江港/ 李广兴摄
“宜”为镇江最早的地名,西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在镇江一带。1954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内有铭文,是迄今关于镇江历史最早的笔墨记录,距今约
30
00年前。年龄期间,镇江市吴国国土,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齐庆封奔吴,吴与之朱方”,“朱方”即是镇江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记录的地名。
宜侯夨簋铭文
战国期间,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今镇江一带尽归越。周赧王九年(公元前
30
6年)楚灭越,朱方属楚,更名谷阳。秦代期间,今镇江市境内曲阿县、丹徒县以及秦丹阳县、江乘县一带,均属会稽郡。隋开皇十五年(595年),以延陵、曲阿、永年三县置润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润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润州,延陵县分为丹徒、延陵二县,丹徒县属润州。
润扬大桥/ 陈永平摄
自唐至宋,润州州治均在丹徒县。唐建中元年(780年),置镇水兵,节度使驻润州。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镇水兵为镇江军节度,郡守称知润州军州事,这是镇江得名之始
。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润州为镇江府,这是镇江作为行政建制得名之始。镇江府辖丹徒、丹阳、金坛等县。润州州治、镇江府治均在丹徒。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镇江,改镇江府为江淮府。同年十仲春,复改江淮府为镇江府,府治在丹徒。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咸丰三年(1853年),相沿镇江府名。
镇江文宗阁/ 镇江方志馆供
咸丰三年,承平军占据镇江,改镇江府为镇江郡。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攻入镇江,复镇江郡为镇江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镇江府,丹徒县属江苏省管辖。民国3年(1914年),江苏省设金陵道,丹徒县属金陵道。民国16年(1927年),撤金陵道。民国17年(1928年),百姓
政府
改丹徒县为镇江县。民国18年,江苏省会迁到镇江,省
政府
驻镇江县城。民国期间,镇江为百姓
政府
江苏省省会地点地,境内各县由省直管。
镇江南山绿道生态氧吧/ 许建全摄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茅山地域建立抗日按照地,并在镇江境内前后建立专署和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几经合并、分拆、更名,到1945年2月称苏南第一行政区专员公署,直至抗战成功。1949年4月23日,镇江束缚,镇江县分设为镇江市及丹徒县,原城区及近郊为镇江市,四乡农村为丹徒县,均属苏南行政区镇江专区。1958年7月,市县合并,名镇江市。1962年3月,镇江市、丹徒县复分设。1971年2月改镇江专区为镇江地域,镇江市和丹徒、丹阳、句容、扬中、武进、金坛、宜兴、高淳、溧水、江宁、溧阳11县(市)属镇江地域。
镇江所获声誉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消镇江地域行政公署,划丹徒、丹阳、扬中、句容四县归镇江市。3月1日,镇江市群众
政府
建立,镇江市直属省群众
政府
带领,成为省辖市。郊区分别为城区(1983年8月由原金山区、北固区合并建立)和郊区(1983年9月由原郊区和谏壁区合并成新的郊区)2个区。1987年、1994年、1995年,丹阳、扬中、句容相继撤县建市。1998年6月,镇江新区设立。2002年,丹徒撤县建区,成为郊区的组成部分。2014年,镇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区设立。
市树:广玉兰
市花:杜鹃花
京口区
满眼风光北固楼/ 颜洪亮摄
京口为镇江市古称之一
。今京口区北部北固山前峰一带,汉代称“京口里”。建安九年(204年),孙权部将孙韶在京口里“缮治都城”。宋《嘉定镇江志》:“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后常以“京口”代称镇江。
镇江京口北固湾“燕飞”宝鼎/ 范仁毅摄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把政治中心从明天的苏州市移到现镇江之地,在北固山前峰修建了一个周长620步,高3丈1尺,内外砖砌的铁瓮城,时称都城,又称为京口(城)。东晋初年,晋陵郡治由丹徒迁京口,称“北府”。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县治由丹徒迁京口(城),唐代至民国一千多年间,京口一向为道(州、郡)府、县治所。
现京口区,1983年8月由北固、金山两区合并而成,时称城区,1984年12月更名为京口区。
北固夜幕/ 杨宪华摄
北固山位于长江之滨,海拔52米,有“京口第一山”之称。它横枕大江,山势险固,所以得名。山顶上有甘露寺,1967年在前峰上建有义士陵园、义士纪念碑和义士业绩摆设馆。
润州区
湖畔新貌/ 陈岗摄
“润州”是镇江的古称。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分蒋州置润州,润州由此得名。
大运河是中心政权从江南征收粟米丝帛的重要通道,润州恰益处在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漕运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每到冬春季节,输送漕粮的船队云集城西蒜山脚下,西津渡口便会出现千帆云集的壮观排场。马可· 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写道:“(润州人)靠经营工贸易谋生,广有财富。”
南山文苑文心雕龙池/ 杨宪华摄
1981年3月,设立镇江市郊区群众
政府
。1983年,镇江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郊区与谏壁区合并,建立县级建制郊区。1984年10月郊区更名为润州区。1992年11月,镇江郊区划调剂,以古运河为界,古运河以西为润州区。2001年3月、2005年12月、2011年7月三次对所辖部分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停止调剂撤并。
金山寺大殿风采/ 杨宪华摄
金山寺是我国释教禅宗四大森林之一,清康熙帝南巡时亲笔手书“江天禅寺”匾额。《金山志·高僧传》载,法海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自幼落发江西庐山,后来到金山,当时满山荒凉,只得在岩穴中打坐。他曾燃指一节,发愤修复庙宇,终极修成,因此被尊为“开山祖师”。
焦山定慧寺大殿春色/ 杨宪华摄
焦山位于郊区东北江中,是现时长江下流唯逐一座四周环水的参观旅游岛屿。焦山造园气概属典型的江南寺庙园林,古寺深藏掩隐山中,远远看去,只见山不见寺,构成怪异的“山裹寺”的园林景观特点。寺院以相传始建于东汉的定慧寺范围最大。
西津渡始于三国,至唐代有完整的渡口功用,成为“南北通衙”“漕运咽喉”。街区因渡而生,城市因渡而成长,历经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期间,留下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胜迹,著名学者罗哲文赞誉西津渡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丹徒区
丹徒世业洲农村新色/ 卞恒庆摄
最早称“宜”,是
30
00多年前周康王封给虞候夨的领地。年龄时属吴国,称朱方。吴亡属越。越灭属楚,更名谷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同一六国,实行郡县制,谷阳为县,属会稽郡。丹徒名字来历有一说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使赭衣囚徒三千凿京岘山,
是以谷阳为丹徒
。后又有武进、延陵与丹徒县名更替利用。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丹徒县。五代属南唐,仍为润州治。宋为镇江府治。元为镇江路治。明、清皆为镇江府治。
宜侯夨簋(仿品)
民国17年(1928年)7月更名镇江县。1949年4月束缚后,划城区及近郊为镇江市,农村为丹徒县。新中国建立后,丹徒隶属镇江专区。1958年7月,丹徒撤县并入镇江市。1962年3月,市县分置,规复置丹徒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后,丹徒县隶属镇江市。2002年4月,丹徒撤县设区。
圌山属镇江新区,得名传闻和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听说丹徒有瑞气,为了阻止这股瑞气,秦始皇为圌山命名,把“瑞”字的“王”字旁去掉,再把“瑞”字半边用个框框起来,造了这么个“圌”字。让这里的瑞气没有了王,而且被密密匝匝地封了起来,秦始皇这才放下心来。
丹阳市
曲阿新貌/ 马新生摄
夏禹时,分全国,时今丹阳地属扬州之域。商末周初,丹阳一带称朱方,地属吴国。年龄时(前770-前476年)地属延陵(今常州、武进)之域。楚灵王(前540-前529年)时,占朱方,地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前334年),楚灭越,命名云阳,设云阳驿,继而置云阳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云阳县,后改曲阿县,属会稽郡。
西汉因之,王莽时更名风美。东汉复名曲阿,改属吴郡。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大帝孙权复古名云阳,属吴国,是年置毗陵典农校尉,改属之。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又改曲阿,属扬州毗陵郡,并析县之延陵乡置延陵县(治今市西南延陵镇),析曲阿、丹徒2县之东北地置武进县(治今市东),均属扬州毗陵郡。晋永嘉五年(311年)改毗陵郡为晋陵郡,县仍属之。南朝宋、齐时,曲阿、延陵2县属南徐州晋陵郡,武进县改属南东海郡。梁时改武进县为兰陵县。
丹阳界牌民居新貌/ 高建业摄
隋开皇九年(5
89年
),兰陵县并入曲阿县,改晋陵郡为常州,曲阿县属常州。开皇十五年,置润州,曲阿、延陵县改属润州,分曲阿县南金山乡置金山府,后更名金山县(即今金坛市),延陵县移治京口(今镇江市)。大业(605~618年)初,废润州,曲阿、延陵改属江都郡。唐武德二年(619年),梁王窃据江南,“以曲阿县置云州”。三年(620年),延陵县还旧治,再置润州。五年,改云州称简州,以地城南有简渎河而名。八年,简州废,县属润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杨(阳)郡
,改曲阿为丹杨(阳)县
。
西周--青铜凤纹尊
丹阳素有“江南文物之邦”之称。2008年,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凤凰山、王家山、戎家山3处,商周台型文化遗址44处,年龄战国时的葛城、珥城古城文化遗址2处。帝王陵墓有三国吴大帝孙权父孙坚的高陵等13座。
五代南唐因之。北宋属镇江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入丹阳县。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丹阳属之。元属镇江路。明复改镇江路为镇江府。清咸丰十年,承平军占县境,改属承平天堂天京省镇江郡。同治三年(1864年)复清制镇江府。民国元年,废府州,丹阳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至二十一年属江苏省金陵道。民国二十二年属江苏省溧阳行政督察区,次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设江南行署,丹阳属之。民国三十年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束缚,10月新中国建立,属苏南行署镇江专区。1953年属江苏省镇江专区。1958年一度属常州专区,1959年复属镇江专区。1983年撤镇江专区改设镇江市,属镇江市。1987年12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
丹阳是帝王之乡,名流辈出之地。所出帝王有三国吴大帝孙权和南朝齐、梁的开国天子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17位。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座落在丹阳市云阳镇前艾田家村南400米处。
句容市
句容美丽华阳/ 李延平摄
南宋《景定建康志》、明弘治《句容县志》、民国《今县释名》均说明:县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似“己”,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别名句曲。
现代句勾二字相通,故称句容。
句容中心商场/ 王军摄
汉置句容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党为句容侯。元朔元年(前128年)党死,复为县。东汉、三国吴、两晋、南朝因之。隋废郡置州,以州领县,句容属扬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武德七年(624年)茅州废,句容属蒋州。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划归润州。
天宝元年(742年),句容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年),昇州辖句容。上元二年(761年)昇州废,句容复归润州。光启三年(887年),复置昇州,句容重归其辖,直至唐末。五代前后属杨吴金陵府、南唐江宁府。北宋因之,天禧四年(1020年)更名常宁,后复名句容。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县仍属之。元属集庆路。明属应天府。清属江宁府。
句容高庙农林学院/ 曹小华摄
民国三年至民国十六年属金陵道。民国二十三年起属江宁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后改成第一区)。1949年属南京市。1950年属苏南行署镇江专区。1953年属江苏省镇江专区。1958~1959年属常州专区。1960年复属镇江专区。1970年属镇江地域。1983年3月撤地域,划属镇江市。
句容茅山。茅山因其巍峨峻峭,洞天争奇,林木碧绿,泉水清冽,风光秀美著名,引得历代骚人骚人争相前往,留下了200多篇不朽的诗文。茅山也是道教上清派发源地,茅山道教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茅山风光区是国家5A级旅游区 / 茅山风光区管委会供
扬中市
园博园航拍/ 扬中市消息中心供
扬中市由承平洲、中心沙、雷公岛、小泡沙等沙洲组成,海拔4.5米,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成洲始于东晋,仅为几个小沙洲;隋唐期间(581~907年),几个小沙洲相连扩大,呈条形散布;宋代(960~1279年),形长大约
30
多千米的快意型沙洲群,称小沙洲;明代这里称新洲或细民洲;清期间统称承平洲。
泰州大桥扬中段互通立交/ 扬中市消息中心供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同一管辖诸沙洲,自力建置承平厅,厅隶镇江府。宣统三年(1911年),更名承平县。
民国3年更名为扬中县,取地处扬子江中之意。
抗日战争期间,扬中是新四军茅山抗日游击按照地的一部分,是反动的“江心跳板”。1949年4月22日,扬中束缚,建立扬中县群众
政府
,隶属苏南行署区镇江行政分区。1953年属江苏省镇江专区。1956年属扬州专区。1958~1959年属常州专区。1960年复属镇江专区。1970年属镇江地域。1983年划归镇江市。1994年5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
新城新貌/吉战顺摄
扬中三宝。芦、柳、竹资本丰富,被誉为“扬中三宝”。竹编手工艺制品选用优良慈竹为质料,经过
30
多道工序,应用多种编织技法,编织成花瓶、茶具、酒具、文房用具等;柳编以柳条(桑条、藤枝和红荆条)为质料,经加工和技术处置,采用多种编织手法,编制成日用品及工艺品 / 唐华龙摄
河豚
鲥鱼
刀鱼
扬中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为“扬中三鲜”,著名遐迩 / 唐华龙摄
- END -
组稿: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与镇江市史志办公室结合编撰。感激镇江市各县(市、区)史志办公室赐与的大力支持。
笔墨来历:
《江苏建置志》《江苏省市县概况》《江苏省志·地名志》《镇江市志》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置顶一天
变色一天
显身卡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Copyright ©
独爱镇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用户发表言论、签名内容等均为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手机版
|
小黑屋
|
关于独爱
|
商务合作
苏ICP备:15001229号-8
|
苏公网安备:32110202000343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269
|
网站地图
GMT+8, 2025-4-4 21:28
/ 0.456694 / 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