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自古富贵盛地,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全国第一山河”之美誉。这里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市内有三山、茅山和众多胜景奇迹,更有绝美古村古镇。
一路来看江苏镇江名列中国传统村子名录的全数10大古村子,你去过几个?
1 镇江市新区姚桥镇西岳村
位于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子。
南朝乐府民歌《吴声歌曲》25首中的第一首是《西岳畿》,相传是《梁祝》恋爱悲歌的雏形。据考证,“西岳畿”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明天镇江新区姚桥镇西岳村。江苏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里,“《西岳畿》和西岳畿传闻”榜上著名。
西岳村千年古银杏树,挺拔云天,特别使人注视。树下的文保碑上刻着:西岳古银杏树种植于南北朝期间,高38.8米,胸径1.86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与古银杏树相伴的就是张王庙,按照中华文化传统,树庙同源,张王庙前现在还有御赐的“无字碑”。始建于公元153年南朝梁武帝四年。张王庙里供奉的张大帝菩萨姓张名渤,是大禹王左右的上将,因他治水有功而为先人纪念,千古拜颂。
古村子里龙脊街、迎嘉门、何如桥,那些满带历史的遗存,值得寻访。现在,走在古村子里,古朴自然的村子里,古韵、古风劈面而来,那些久远的官方传闻和历史故事,让人如同穿越时光。
2 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儒里村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子。一个极具内在和特点的传统村子,文化底蕴丰富,有着江南传统村子的“儒家风采”。
儒里本来是长江航道东移后留下的一片江滩沙地,后成为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在江苏最大的聚居地之一。
现村子里朱姓居民4400多人,近二百年里,从这里迁往大江南北及外洋的朱氏子孙不下千余生齿。原名“圩里”,清代乾隆天子南巡时,在圩里看到念书人如此之多,提笔写下“儒里”,取意:文公后裔居地,儒人之故乡也 。
儒里有着江南村落独有的清雅清秀,狭长的石板小路旁,安好古朴的农舍,覆着灰瓦、刷着白漆,安好而错落。作为朱熹嫡裔东迁最早到达假寓之地,这里持久受儒家文化思惟陶冶、传染,文风蔚然。村内古民居,古修建,古祠,广场,亭榭,文化墙,处处古色古香。
这里尚存着江南古镇石板小街的风采,很多明清修建具有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木格窗、砖石木雕精美的徽派修建艺术特点,有著名的省市文保单元“儒里古修建群”,号称“江南第一古祠”的朱祠举世闻名,是国内保存无缺的“朱子祠”之一。
朱氏宗祠南北券门上刻有“儒里”二字的匾额,南为石刻,北为砖雕,显现此地是“儒人故乡”。门前广场祠劈面照壁,墙体用花岗岩雕镂着“儒里年龄图”,自右往左,一共九幅,完整记录了从祖先来今生根繁衍、乾隆题字至今的故事。
儒里古村子里有被称为“亲善堂”的张氏祠堂,特别值得寻访。“亲善堂”特此外地方是二进大庭院风火墙,采用瓦片做成鱼鳞片式,墙脊上采用砖制斗拱,恢宏盛美。全部修建有宁镇气概的青砖小瓦,没有徽派气概马头墙,廊院又是典型徽派气概,是一座集宁镇、徽派、吴派气概为一体的特点修建。
清康熙年间,宰相张玉书到亲善堂寻祖,在祠堂前跪了三天三夜,获准认祖归宗后,亲书“义门”匾一块,并送赠张祠一对牝牡石狮。现在,这对石狮仍然守在亲善堂的大门前,而“义门”匾亦被张氏族人郑而重之地保存起来。
3 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
九里村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子。这里因举世闻名的“江南第一庙迹”幼子庙而著名遐迩。幼子庙原称“幼子祠”,是幼子死后,后报酬纪念他,在墓旁建祠祭奠。幼子祠经过秦、汉两代的扩建、修缮,遂初具范围,便改称幼子庙。
古镇幼子庙著名遐迩。亦称幼子祠、九里庙、嘉贤庙等。庙内幼子墓碑刻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相传为孔子亲笔题写,故又称“十字孔碑”。季河桥位于幼子庙南大门,别名何如桥,表现了明代江南石拱桥的工艺特点。别的九里沸井为著名异景,最早的沸井凿于东晋年间,六口沸井“三清三浊”,井水腾涌如浪。
4 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
柳茹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子,首批江苏省传统村子、江苏省历史文假名村、国家级古村子。
柳茹村构成于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文化沉淀深厚的古村。宋、元、明、清期间修建散落村内。
现在行走在柳茹村的古道上,故乡景观和人文风光相得益彰。宋代的贡氏宗祠、柳茹古巷道,元代的友于堂,明代的王公祠,清代的眭氏节孝坊……处处人文灿烂,使人穿越时光遐思千古。
5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子。
黄墟村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工具南北偏向延展,十字街往东是东栅门,往西是西圈门,全长600多米。十字街口正中坐北朝南原有一块明代石碑“双麟碑”,劈面朝西是颇具名誉的双麟苑茶社。村子内一泓溪水如瘦湖,名为九亩塘,远山近水交相照映,显现出陈腐村子的怪异神韵。
黄墟村是以殷氏姓氏为焦点的宗族村子,村子的结构与结构表现了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和礼制特征,即以宗祠为中心,围绕其构成总祠、分祠的系统性结构结构。走进黄墟,可见村内祠堂高峻宏伟,一幢幢乌瓦灰墙的宅第鳞次栉比、古色古香。
黄墟村还是镇江籍著名爱国人士、民主政治家冷遹师长的故乡。位于黄墟老街的中西合璧式修建冷遹故宅,已履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虽经屡次维修,但气概原貌未变。是民建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
6 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宝堰村
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子,是宝堰古镇焦点地点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通济河边古镇,已经富贵现在寂静,青石板路悠悠陈述着千百年时光故事。
自西周泰伯、仲雍奔吴,其间历4000年,经吴楚之争、东晋之乱、唐末动乱及明清移民。先民在此筑堰,围湖为田,繁衍生息,视堰为宝,故此得名“宝堰”。
宝堰处在通济河滨,水路发财,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清末民初,宝堰商贸进入壮盛期间,便利的水运促进了贸易繁华,沿着通济河和老街开设了数百家酒店、饭馆、茶社、酱园、粮行、木行、商铺、堆栈等。十多座祠堂、庙宇、酒楼、私塾、黉舍交织于集镇之间。
古镇有着一条完整的民国商埠石街群,是江苏西南地域最大的镇级石板街群。街道逆水而建的是一排排古修建,有明清期间,也有民国期间的,青砖灰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高脊檐、入内雕梁画栋、花格门窗,可想已经何等富贵。
民国镇的街巷空间格式与风采特点,依势就水的商行、店肆、庙宇、码甲等修建功用格式;丘陵多洪过水区的生活空间与修建形状。
老街两侧的古修建起源于南宋期间,在清末民初到达壮盛。今朝残余的几十处江南徽派古宅,大多饱经沧桑。遗留古修建近看青砖灰瓦马头墙、层楼叠院高脊檐,入内雕梁画栋、花格门窗,只是褪去了昔日神彩。
古镇的古桥中,通济河上的承平桥较为著名,始建于清咸丰二年,为三孔石桥,全长39米,宽5.65米,桥的两侧都刻有“承平桥”,该桥是镇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桥梁,结构坚忍,外型完整,很是具有历史意义。
宝堰镇被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又被称为“ 茅山地域的重镇,茅山抗日按照地的反动摇篮”。由于宝堰处于茅山地域的焦点,四县交界中心地区,商贸发财,经济资本丰富。抗战期间当地怡和酒行,高高耸峙在通济河南岸,被粟裕司令员选作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今后的奥秘批示中心。抗日战争时代宝堰还出了陈毅夫人张茜,粟裕夫人楚青等抗日女豪杰。
现在,古镇上的红色景点,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特别值得一访,可以感受历史的稠密记忆。
7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龙山村
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龙山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子。其中河达自然村村子年月为元代之前扶植, 为镇江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传统村子。
据河达《朱氏家乘》记录,我国南宋理学家思惟家朱熹八世孙朱寿九于1330年从江西鄱阳迁移卜居于此,因“沿河(运河)而来,由河而达”,故称此村为“河达”村。距今最少也有700年历史。
河达村首要为朱、尹两大姓。村内朱氏祠堂始建于1798年,历经屡次修缮,现宗祠里摆放着朱熹铜像。尹氏宗祠,清代修建,衡宇保存无缺,前后共三进。
村内现保存着28幢清代晚期和民国时代建造的祠堂、民居等修建,以及古桥、古碑、古墓等历史遗存。走进村子,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历史痕迹,赛马楼、米浆起衡宇,圣玉三娘的官方传闻,还有河达神龙义务消防队的祭龙仪式、以及红色反动文化都给河达村披上了一层怪异的文化魅力。
8 镇江市丹阳市曲阿街道建山村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曲阿街道建山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子。
建山村位于齐梁文化旅游区要地,文化底蕴厚重。村子构成于元代之前,村落范围适度公道,背山面水,自然条件优越,连结富有传统意境的故乡村落景观格式,村落与周边自然情况有机融合,整体显现“山水绕村郭,花园式村落典型”。
村子的黄连山自然村原名皇陵山村,因四周建有皇陵而得名,后有丁氏祖先在迁移进程中途经此地,见村落四周群山环抱风光优美,村前屋后有多株黄连大树茂盛发展,蓊愈碧绿,遂在此假寓,并将村名改黄连山村。村内自前人丁兴旺,最壮盛期间曾有“九川(门)十三井”,全部村落由川(门)、井毗连而成,全部村落都可以经过川(门)、井互通,不管起风下雨皆对生活无影响。
村内的陈山唐氏老宅,修建建于清末,座北朝南。硬山式砖木结构,修建散布面积约为390平方米,值得一看。 还有唐氏宗祠建造始于1129年,原名“澄叙堂”,坐北朝南,四进26间,是建山村范围最大的祠堂。
9 镇江市丹阳市曲阿街道祈钦村
镇江市丹阳曲阿街道祈钦村,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子。
村子始建于宋代,现存传统修建20多处,村子共有夏墅的尹氏家属和六都村的陈氏家属两个宗族。村内传统修建包括镇江市级文化庇护单元尹氏宗祠、陈氏宗祠、大同古寺等。
村子陈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堂号“中义堂”,为纪念宋代太门生陈东而建。 尹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堂号为“三畏堂”。
祈钦村选址遵守“枕山、环水、面屏”,村内街巷的转折多为90度 ,沿修建之间的院墙铺设,盘曲多变。修建为典型江南居民修建,白墙黑瓦基调,以硬山顶砖木结构为首要修建形式。山墙面带有墨线描画的各类地方传统身分。传统修建前带夸廊,青砖黑瓦,木质门窗,气概古朴高雅、修建款式独具匠心。
村子大同古寺也值得寻访。据《丹阳县志》记录,,大同古寺始建于西晋太康280年,名同林寺,别名大同庵,元延佑四年更名为大同古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
10 镇江市丹阳市曲阿街道张巷村
张巷村,位于丹阳经济开辟区东北部,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子。 这里是千年古村,齐梁文化起源地,曾走出齐梁开国帝王。
村子原名长巷村,因民居散布于工具走向的一条长巷两侧而得名,后更名为张巷村。村西的“东城里”,为汉萧何20世孙、晋代淮阴令萧整来到江南的侨居地,建村最少1700多年。
村子故乡风光秀丽,人文古韵浓郁。村里保存了古井、老槐树、千年古庙皇业寺等,并对古街、供销社、老屋子等停止保存和革新,修复清代同治年月太门生束立元、抗日保村豪杰束温柔等名流故宅。别的村子的“青龙黄龙舞”是当地的特点非遗文化传承。
古村记编辑自收集
检察更多中国传统村子,登录“古村记”小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