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吃山,靠水吃水”的镇江人 黄学章 镇江是我的第一故乡,是我记忆追随最悠远的地方。至今我朦胧记得,我穿着臃肿的中式棉袍,在母亲的率领下,到中山路上一家私塾念书的情形。实在,那时民国教育已相当发财,但仍有很少的私塾存在。 我给师长叩了头,学了几天字块,描红,就束缚了,随即,我就转入了地处达家山的“镇江师范从属小学幼儿园”,从孔夫子的萌童,一酿成了“祖国的花朵”。 现在,私塾、幼儿园、小学早已是飘去的烟云,惟有达家山旁的墙上,用石灰写着一幅口号:“背景吃山,靠水吃水!”深深地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至今历历在目。 口号是何人所写?不得而知。也许是遁入山林的文人雅士所写?也许是途经的樵夫,渔夫所写?也许就是教我启蒙识字的私塾老师长所写? 不管怎样,这几个字恰好表现了镇江人,俭朴,豪迈,满足常乐,小富即安,进取不敷,还有些懒惰的性情。 从历史上看,苏、锡、常状元多,宰相多,富豪多,而比邻的镇江却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穷酸隐士多。比如,三国期间的焦光,南朝的戴顒,梁朝太子萧统,北宋米芾,沈括,以及清代的郑板桥,等等。 这些人或躲在焦山的洞中吟诗作画,或藏在南郊的密林中专心攻读,就连天子老儿下诏书,要他们出来做官,也拒不奉诏,沉醉于“背景吃山,靠水吃水”的清闲自在当中。 固然,工作也不能混为一谈,镇江也是有豪富大贵之人的,最精采的莫过于南朝的开国天子,宋武帝刘裕了。刘裕以镇江人的自傲,固执,出生入死,功勋卓越,最初取代了后晋朝。 刘裕年轻时家境贫苦,打过柴,捕过鱼,大要也看到过山边“背景吃山,靠水吃水”_的口号,深知官方疾苦,登上皇位后,实施了很多有益于民生的行动,开创了享誉史册的“元嘉之治”。 天子是真龙天子,草民们是遥不成及的,却是镇江这类独有的隐士文化,对于镇江人的性情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 背景,靠水,现实上是靠自己,镇江人普遍不相信天上掉馅饼,更不相信大救星的恩赐。相对而言,镇江人比力正直,比力不长于巴结拍马,一般也不太热衷于做官,因此也就不太长于做官,在宦海搏杀中,常常是胜少败多。 对于商场也一样,“背景吃山,靠水吃水”的看法,约束了开辟进取精神,所以镇江的经济,在苏南诸城市中,一向是忝居末位。2015年镇江的GDP为3500亿,不及苏州(14500亿)的零头,而且已经落到徐州、盐城、扬州、泰州等苏北城市的前面。一些老镇江对此甚为忧心。 固然,镇江GDP的落后,不能单怨胸无弘愿,懒惰的隐士之风,生怕主如果其地理位置的影响。镇江处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在市二中(风车山)念书时,操场上曾挖出很多陶器水壶,听说就是南宋期间,韩世忠与金兀述,在金山寺,黄天荡大战时,兵士们利用过的。 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宋,元,清,一向到束缚战争,镇江都处于南北战争的冲要,由东向西,是都城建康(南京)的屏障,由西向东又是太湖平原鱼米之乡,大上海的屏障。 在开启中国近代史的雅片战争中,镇江人也牛了一把,那时不成一世的英军舰队,沿长江打击南京,只是在镇江遭到了焦山炮台的顽强抵抗,守将海龄和1500名流兵全数牺牲。 在千百年的悠悠光阴当中,剧烈的战事不胜列举,镇江的经济成长固然处于滞后状态了。 但是,现在战争已经六,七十年了,镇江仍然垫底,甚至落到了苏北城市以后,各届怙恃官们生怕就难辞其咎了。 幸亏,崇敬GDP的时代已经曩昔,GDP的猫腻也已人所共知,听说,雅片战争期间清代的GDP居然居天下第一,大要这也是海龄勇于开炮阻截英军的“底气”吧。可见,只谈GDP总量,躲避人均GDP原本就是个大忽悠。 在此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供给侧鼎新”疾苦地挤去泡沫,追求软着陆之际。镇江人不太重视GDP的态度,反而倒有可取之处。 上午,懒醒觉来的镇江人,徐行来到市井酒楼,吃过“镇江三怪”(水晶淆肉、镇江香醋、锅盖面)以后,或倘佯于烟波浩渺的长江之滨,或安步于南山茂盛的竹林当中,或礼佛于清幽的金山寺内, 旁晚,登上北固山多景楼,俯览大江东去的风景和花天酒地,红尘滔滔的都会,感悟南宋词人辛弃疾“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意境。似乎“背景吃山,靠水吃水”,满足常乐,而不外度开辟自然,较慢的生活节奏,清闲自在的生活方式,才是比力接近于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