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两报一网的不了情缘
作为一位退休工人,念书阅报是我的一大嗜好。可是最有不解之缘的还是故乡的《镇江日报》,由于早在中学时代的我,便与《镇江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文革期间,我还在上中学,记得那时的《镇江日报》是电讯版,不刊登本市消息。后又改成《红镇江报》,那时报社地址在四牌楼张万春药店旁。我作为门生,那时是不成能订报纸的,只能下学返来在报社门口阅报栏内看报纸,看看有无国内外大事。直到我到农村插队落户,还不时到大队部前后阅读过《镇江通讯》、《镇江市报》。76年我从农村调至镇江供电局,每个班组都订有《镇江市报》,作为班组的宣传员,车间的团支部书记,依照那时势带领的要求,我天天早晨第一件事便率领大师进修时势政治,那就是阅读报纸。正式命名《镇江日报》似乎是在1985年头,局带领还下了红头文件,要大师好勤进修中共镇江市委机关报,至此我天天读报更努力了。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看到《镇江日报》上有了“法制经纬”版块,每周三注销案件先容,让读者介入会商,那时影响很大。记得在2001年3月底,我报着试试看的心理,依照***的要求“父债应当子还吗?”表白了态度并向报社投了一稿。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到了4月4日周三,等不及转达员报纸送来,便火烧眉毛地赶到转达室拿出《镇江日报》翻开“法制经纬”,“供电局车管所顾华琪”几个粗黑体字跃入视线,登了,登了,那时那种高兴心情就甭提啦!自那今后,我便真正同《镇江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像“银潮”、“读者来信”、“综合消息”、“你点我说”、“百姓道德点评”、“城市留言版”、“城市频道”、“周末特刊”……全都留下了我的墨迹。那时影响较大的劣文有《许诺诚宝贵践诺价更高逐一补偿两块豆腐干的故事》、《石浮桥》、《老照片的故事》、《酱园》很受读者好评。供电局带领看见党报上经常有我小豆腐块文章,便将我送到《江苏电力报》培训。自此我也走上了宣传报道门路,担任起了媒体人的脚色。
那时我还经常走进《京江晚报》,是“京晚夜话”、“故里”、“市民广场”、“民声”、“心有千千结”、“养生”、“亲子”等版块的常客。注销的文章有《买菜》、《煤油灯下的团圆饭》、《爬山跑步迎奥运》、《理财勿忘“积零为整”》和多篇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
多年来,我也前后熟悉了两报的很多记者,有的还是我收集知已。
退休已后,我又不知不觉迈进了金山网,那时金山网治理员是张驰川,我对峙天天发帖,将自已的所见所闻写成短文发上金山网,说来也怪,只要我网帖一上传,张驰川便给我网帖打上一个“精”字,这也是对我劳动功效的一个必定。我前后担任过“聚焦镇江”、“市民记者”版块版主,现在还是“金山品牌”分区版主。退休以来,在金山网我两次被评为“镇江市十佳网友”,年年被评为金山网优异市民记者,一样同金山网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已将多年来两报刊用我的文章全数装订成册,厚厚的两大本,于我而言,这两本剪贴可以称之为我贵重的精神财富。
悉闻“镇江日报”创刊60周年,至今仍然定阅《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的我,真诚地祝愿《镇江日报》越办越红火!